9月28日,國家知識產權局知識產權發展研究中心在京召開《生物育種產業專利導航研究成果》發布會。知識產權發展研究中心白劍鋒副主任出席發布會,介紹了生物育種產業專利導航課題研究情況,并發布了研究成果。
白劍鋒指出,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生物育種產業和相關知識產權問題。今年年初印發的中央一號文件強調,加強育種領域知識產權保護;發展綠色農產品、有機農產品和地理標志農產品。今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次會議,審議通過《種業振興行動方案》,強調保障種源自主可控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緊迫;必須把種源安全提升到關系國家安全的戰略高度。《行動方案》還提出,要啟動種源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實施生物育種重大項目,持續推進“南繁”等“育制種”基地建設,扎實推進知識產權保護,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今年9月剛剛印發《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綱要(2021-2035年)》也提出要“圍繞生物育種前沿技術和重點領域,加快培育一批具有知識產權的優良植物新品種,提高授權品種質量”。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和黨中央、國務院部署要求,引領生物育種關鍵核心技術創新,強化種業知識產權保護,推動繁育制種基地高水平建設,助力我國種業振興,知識產權發展研究中心組織開展了生物育種產業專利導航課題研究。研究表明:
(1)當前全球生物育種領域專利申請量呈上升態勢,近十年來專利申請量快速增長。中國和美國是主要專利申請國,我國生物育種專利申請量排名第一。三大種業巨頭陶氏杜邦、孟山都和先正達在專利申請量上優勢明顯。
(2)在生物育種關鍵技術創新中,分子標記輔助育種技術相關專利申請數量較多,其次是基因種質資源相關專利,分子設計育種技術興起較晚,當前專利申請占比還較小。
(3)生物育種國內專利申請中,北京、江蘇、廣東、山東排在前列。排名前十位的國內申請人均為高校和研究機構,排名前三位的是浙江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和南京農業大學。國內申請人的海外專利申請少,國際化布局不足。
研究建議,為推進生物育種產業高質量發展,要加強生物育種技術創新和高價值專利創造,創新種業知識產權保護規則,強化專利國際化戰略布局,做好生物育種專利技術轉移轉化,探索種業知識產權管理新舉措,加強專利分析導航、知識產權代理、法律咨詢等服務支持。
研究課題重點選取了有“南繁硅谷”之稱的三亞崖州灣地區作為研究對象,結合該地區生物育種產業和專利現狀進行分析。研究發現:當前崖州灣地區育種相關專利申請量67件,其中31件獲得了專利授權。專利主要集中在高科技育種領域,在新興基因編輯育種領域也有部分專利申請。雖然目前專利申請總量較少,但發明專利申請占比較高,專利授權率也較高。建議可繼續把握住三亞崖州灣在作物種質資源和入駐單位機構育種研究方面的基礎優勢,積極進行知識產權創造、布局和保護。
應邀參加發布會的三亞崖州灣科技城管理局副局長、三亞知識產權保護中心主任許珂表示,科技城將深入貫徹落實《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綱要(2021-2035年)》和《三亞崖州灣科技城知識產權特區建設方案(2021-2025)》,著力在試行高水平種業知識產權保護、培育種業知識產權高端品牌、高標準建設種業科技創新平臺和知識產權服務平臺等方面做好工作,探索建設知識產權特區,提升種業科研軟實力,集聚國內外種業高端要素,全力打造國際種業創新高地,以實際行動助力解決“種子”卡脖子問題,打贏種業翻身仗。
(來源:國家知識產權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