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現代化種子是基礎,打好種業翻身仗是中央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做出的戰略部署,種業保險因其特有的風險保障功能成為保障種業產業健康發展的利器。在第十三期中國農業保險論壇中,許多專家都表示,目前我國種業保險還存在著保險品種有限、產業保障不充分、制種知識產權得不到保障和保險產品創新能力不足等一系列的問題。對標未來我國種業產業的發展需求,與會專家提出加強制度建設,加快種業保險提標、增品、擴面,擴大保險環節,優化保費補貼政策,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和創新種業保險產品等政策建議。
1 我國種業保險的發展歷程和存在的問題
種業是一個高風險的行業,涉及種質資源保護、育種研發、制種繁種、種子加工、推廣銷售等多項環節,具有投入大、環節多、周期長、技術要求高等特征,極易受到自然氣候條件、市場、技術等多方面不可控因素的影響,比一般的農業生產面臨的風險更高,成為制約種企和種業發展壯大的重要因素。
1.1 我國種業保險的發展歷程
▼
2011年
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意見》,要求建立政府支持、種子企業參與、商業化運作的種業生產風險分散機制,對符合條件的農作物種子生產要開展保險試點。
2012年江蘇省政府下發《關于落實加快推進現代種業發展實施意見有關政策措施分工的通知》,明確把農作物、種畜禽、水產等種子種苗生產保險列入政策性農險。
北京市于2014年推出了雜交小麥種業一攬子保險和雜交玉米種業一攬子保險,不僅為制種環節提供風險保障,還將種子質量和知識產權保護納入風險保障范圍。
2015年
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將主要糧食作物制種保險納入中央財政保費補貼目錄
2018年
財政部、農業農村部、銀保監會聯合下發了《關于將三大糧食作物制種納入中央財政農業保險保費補貼目錄有關事項的通知》,正式將我國三大糧食作物制種保險納入中央財政補貼的范圍。
近年來我國制種保險快速發展,在三大糧食作物制種保險的基礎上創新性地推出了一些蔬菜、果品、水產等一系列的制種保險產品。2020年我國三大糧食作物制種保險保費收入2.2億元,按照三大糧食作物種子市值636億元和費率5%初步匡算,三大糧食作物制種保險的風險保障水平在7%左右。盡管從數值看并不高,但在短短3年間(2018-2020年)能達到這樣的水平,成果也是來之不易。
1.2 當前我國種業保險存在的問題
▼
總體上來看,我國種業保險起步比較晚,發展時間很短,現階段對種業產業的風險保障作用比較欠缺。
一是種業保險保障品種有限。雖然在銀保監會備案的相關制種類保險產品已經達到了上百個,但是品種還是以種植業為主,畜牧、水產、森林制種保險產品寥寥無幾,嚴重制約了全面打好種業翻身仗的步伐。
二是種業產業鏈缺乏保障。我國目前只是在作物制種環節提供財政支持的政策性保險,種業發展的其他環節,特別是新品種的研發,科研數據的斷代和損失風險,以及新品種的繁育推廣銷售環節還沒有政策性保險支持,難以滿足打好種業翻身仗這一國家戰略任務所需要的必要風險保障。
三是制種知識產權得不到保障。一個優良品種的選育通常需要經歷5~7年的時間,其中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而幾粒種子的流失往往會造成知識產權的盜用,訴訟維權成本高,育種企業難以支付,變相地打擊了育種創新的積極性。
四是保險產品創新能力不足。我國三大糧食政策性制種保險保額處于物化成本水平,其他品種的制種保險產品形態也大多是成本保險的延伸,一方面不能滿足種企高保障的需求,另一方面成本保險的產品特點也不能滿足制種保險受天氣影響大、查勘定損難的特點,產品創新不足。
2 保險助力打好種業翻身仗的思路與建議
基于種業的高風險特征,美國、加拿大、印度、南非等不少國家和地區,都有保險業和種業較好結合的案例,包括制種保險、種子儲運保險、種企責任保險、更高保額的純系種子作物保險、氣象指數保險+種子提供等。我國也亟待建立健全以保險為支撐的種業風險分散機制,保障現代種業持續健康發展,助力打好種業翻身仗。
2.1 總體思路
▼
種業保險的發展要和種業發展特點相適應、與種業發展重點任務相適應、與制種主體保障需求相適應。基于我國種業未來發展戰略,借鑒種業保險發展的國際經驗,種業保險至少可以在以下幾個方面發力助力打好種業翻身仗。
一是針對當前我國種企抗風險能力和融資能力差的現狀,農業保險可以充分發揮融資增信的作用,和信貸、農擔相結合,解決金融機構放貸的后顧之憂。同時,也可以借鑒加拿大推出的種企過失責任險,針對種企在銷售過程中因人為或不可抗力因素導致的商標標識錯誤或其他過失責任造成的訴訟風險給予保障,全方位助力種企強起來。
二是制種保險的風險分散和損失補償功能可降低制(繁、育)種環節的災害損失,一方面降低了自然災害等各類風險對制種農民收入的影響,穩定了農民制種收入;另一方面制種農民收入的穩定也降低了種子企業的風險,推動種企和農民之間建立起穩固的合作關系,推動制種基地水平提起來。
三是農業保險也可以在"市場環境優起來"發揮積極作用,為真正從事育種研究 、具有實質性創新的植物新品種提供種子知識產權保護保險。
2.2 具體建議
▼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種業保險難得的戰略機遇期,是種業保險可以大有作為也應該大有作為的重要時期。針對當前我國種業保險存在的突出問題以及種業發展的迫切需求,未來我國種業保險發展應著力做好以下 6個方面的工作。
加強種業保險制度建設
種業保險的制度建設一方面要從頂層設計的角度全面規劃考慮我國種業保險的發展方向,盡快設立國家制種保險計劃,從中央統籌規劃的層面全盤把握不同階段種業保險發展的重點方向和任務清單;另一方面需要加強理念創新,可以采用中央補貼資金"包干"到省的模式,鼓勵各地根據當地實際情況放寬思路,大膽嘗試,為政策創新給予一定的空間。
加快種業保險提標、增品、擴面
從調研的實際情況看,地方對于制種最迫切的需求就是要求提高保額,在這方面河南省提供了很好的先行示范,將制種保險的保額從只保物化成本,提高到保完全成本,基礎保額由中央財政補貼,超出部分由省級財政補貼。此外,種業翻身仗囊括了糧食作物、畜禽、水產等方方面面,除了目前的三大糧食作物制種保險外,還需要加快對其他作物及種畜禽保險進行可行性研究,借鑒美國和印度等國家的經驗,條件成熟時針對中央財政保費補貼范圍內的品種,按照優先順序盡快推出相應品種的制種保險產品。
擴大保險環節
打好種業翻身仗涉及種質資源的研發、預防、加工、運輸等全鏈條的保障,然而目前針對種質研發環節和推廣環節的保險產品捉襟見肘,建議根據種子企業的實際情況開發一攬子保險產品,除了針對種質資源各個環節的保險外,還需要囊括企財險、員工意外險、責任險等全產業鏈全方位的綜合保險。此外,還應該支持企業大力開展育種創新 、吸引社會資本投資種業,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積極推廣種子認證。
優化保費補貼政策
制種業生產成本高的特點需要更高的保險保障,然而制種大縣多為財政小縣,保費補貼配套能力不足,種子制在當地,利在全國,因此建議逐步提高中央財政對制種保險的補貼比例,取消縣級財政的配套補貼,提高保險保額,加強相關部門業務對接,組建專家隊伍,加強對保險公司的專業支持,研究制定種業災害損失標準。
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
種業保險作為面向種業發展而提供的一系列的種子保險產品,要以當前或未來一段時間的政策目標為出發點,發揮種業保險的風險保障和正向激勵作用,用經濟手段助力打造良好的種業發展環境。建議開發種子知識產權保險,為敢為人先、勇于創新的種子企業解決知識產權被盜用的后顧之憂,在種子企業之間形成鼓勵創新、保護知識產權的良好氛圍,助推種質資源做大做強。
創新種業保險產品
制種減產的風險可能來自氣象、人為或者種子本身,傳統成本保險在保險責任設定以及查勘定損方面顯然力不從心,要摸清種業產業鏈各個環節的風險情況,研究推出區域產量保險或天氣指數保險,滿足多元化、多層次的風險需要,同時借助無人機、互聯網、物聯網、區塊鏈等信息科技手段,逐步形成種業保險的查勘定損標準,提高農民獲得感。可以借鑒加拿大、南非等-些國家的經驗,如為鼓勵農民使用高質量的純種種子,開發純系種子作物保險,或者可以將天氣指數保險和種子結合起來,對于提高糧食產量,有效保障種業風險,減少使用假種子方面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總之,打好種業翻身仗關乎農業發展,關系民族未來,種業保險需要切實發揮風險保障功能,以綱舉目張、執本末從的系統性風險管理理念規劃種業保險未來的發展,以銳意進取,敢為人先的精神開拓創新,為打好種業翻身仗提供堅實的保障后盾。
(參考文獻略)
本文選自《創新我國種業保險 助力打好種業翻身仗——第十三期中國農業保險論壇會議綜述》
作者:魏騰達 李越 王克
單位: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信息研究所
刊于《中國種業》2021年7期1-4頁 轉載請注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