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的兩年苗,今年已經掛果了,每棵樹上平均掛果10余個,一個棚大概能見果5000余個。”日前,山東省冠縣甘官屯鎮后王二莊村毛桃大棚種植戶許巧玲對筆者說。后王二莊村原來是一個傳統的農業村,幾年前,通過與中國林科院、張家口煜園現代生態產業園合作,引進春雪三號和黃金蟠桃2個新型品種,采用休眠期控制技術,立桿式管理,合理密植,可將果實成熟期控制在春節期間,到時入駐北京等各大城市商超,時價每斤可達40-50元。
過去,這里主要以種植
小麥、
玉米為主,農產品附加值較低,2019年甘官屯鎮積極爭取上級專項扶貧資金300萬元,在后王二莊村流轉土地101畝,建成冬暖式大棚30個,通過對群眾出租的方式,每年產生扶貧項目收益18萬元,以黨支部領建合作社+農戶+貧困戶的模式,引進新品種、采用新技術,并且堅持統一購種、統一栽種、統一管理、統一銷售,保證高品質、無公害。他們把群眾利益與集體利益緊緊聯系在一起,農業由“分”到“合”,變一家一戶分散經營為適度規模經營;同時,通過黨支部領建合作社的管理模式,種植戶戶均增收達10萬元以上,每年還可以增加村集體收入7萬余元,真正實現農民、集體“雙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