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創新體系讓好品種不斷涌現
李歡梁昌軍
種業創新是一項長期復雜的系統性綜合工程。“我們必須建立現代化研發體系,建立現代化、大規模、高通量、工廠化的研發流程,改變小作坊式研發的老套路。”豐樂種業總農藝師王浩波表示。
商業化育種體系的完善體現在育種過程的精益求精上,如何找到市場歡迎的廣適抗逆品種是豐樂種業一直在進行的探索。在種子選育過程中,科研人員需要進行高效合理的分工,有人負責材料選擇和創造,有人負責組合測配。“組合測配也就是在種子之間當‘媒人’。”豐樂種業科研人員形象地比喻。形成上千上萬個組合,配出來之后再進行優勢比較,其中約有10%的組合中選,然后再升級布點,測試篩選兩三輪后,才能參加審定試驗。經歷了這一過程,品種才更有可能被市場認可。
為了提升新品種選育效率,準確掌握品種適應性,豐樂種業在全國布設了7個育種試驗站、5個生態測試站和300多個測試點。專門找‘病窩子’、‘風窩子’,測試品種在不同氣候土壤條件下的生長情況。去年,豐樂種業在原有的基礎上新增了遼寧沈陽和甘肅張掖兩個育種站,每個站下面都有20個左右的測試點。今年,豐樂種業還計劃再建立一個華南育種站。
從2016年開始,豐樂種業著力培育技術型團隊,組建了超過百人的研發隊伍。同時,豐樂種業對分子實驗室進行改造升級,實驗場地比過去擴大了一倍,達到800平方米,擁有國內先進的試驗檢測設備200多套。
稻瘟病是全世界范圍內最嚴重的水稻病害之一。近年來,豐樂種業與浙江大學、安徽農業大學等高校合作,開展基于分子技術的抗稻瘟病育種改良,在苗期檢測階段,提取葉片到實驗室檢測。如此一來,可以減少田間工作量,降低研發成本,育種時間可以縮短30%。借助現代化育種手段,目前豐樂種業的抗稻瘟病水稻新品種的選育取得重要進展,一個品種已通過審定,一個品種已經進入品種試驗綠色通道,多個品種正在進行測試。
科研的不斷創新離不開對人才的激勵。去年以來,種業行業開展了科研權益比例改革,豐樂種業也進行著探索。今年5月,豐樂種業出臺了《種業專業技術崗位聘評管理辦法》,為專業技術人才設置單獨晉升通道,打造職業發展空間,激勵人才脫穎而出。同時,豐樂種業把科研人員的品種效益獎勵提升到毛利的5%,突出實際貢獻和實際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