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新國
4月14日,山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六屆十一次常委會審議通過了4種作物的50個新品種,5月8號結束公示。山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常務委員、省種子管理總站站長蔣慶功研究員稱,本次審定是新《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規定的5種主要農作物中,除了小麥作物之外,其審定品種數量是自山東1982年成立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以來最多的,尤其是玉米作物,審定的品種創歷史新高。這不但標志著山東農作物育種已進入爆發期,也為山東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了良種支撐。
據山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劉華榮介紹,本次審定的4種作物的50個品種其中玉米作物38個,棉花、水稻、大豆作物各4個。其突出特征是:育成品種水平整體提高,在高效、優質、多抗、廣適等多元優良性狀有所突破基礎上,又注意了綠色安全、適宜全程機械化生產的育種方向。
劉華榮說,3月中旬,農業部召開的4大作物育種重大科研聯合攻關部署會上指出:把育種聯合攻關工作擺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局中來謀劃,加快推進種業由產量數量型向綠色效益型轉變,由資源驅動型向創新驅動型轉變。會議也要求,要在現有品種水平基礎上,培育一批節水5%、節肥10%、節藥15%以上的“綠色”新品種和優質專用、適宜機械化的突破性新品種。
劉華榮認為,良種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源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意味著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現在已經形成市場經濟倒逼作物育種方向和育種標準改革,所以,育種技術路線和種質必須創新,企業即使不想改革和創新,也得被歷史潮流裹挾著往前走,沒有退路。為了盡可能選拔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的品種,山東在品種試驗設置上不斷進行調整,比如玉米在試驗類型中又增設了普通玉米5000株密度的早熟組,水稻設置了機插秧組等改進,這樣引導育種者育種方向,貼近市場需求。
本次審定4種作物各有新突破:玉米審定的38個品種中,普通玉米品種33個,由山東省選育的21個;5個鮮食玉米品種均由山東省選育。突破性的亮點有二:一是普通夏播玉米品種“鑫研148”比對照早熟6天,生育期101天,這么早熟的是首次。二是鮮食玉米品種中品類多,既有糯玉米、甜玉米,還有糯甜玉米;顏色有白粒、黃粒,首次審定的“西星五彩”鮮糯品種,果穗粒呈五彩色,糯中帶甜,不僅食味品質佳,而且抗病性不錯。
審定的4個棉花品種中,3個為常規品種,1個雜交品種;由山東企業與科研院所各選2個;突出特征是均抗枯萎病、耐黃萎病,高抗棉鈴蟲,且吐絮暢,這樣節藥、節工。突破性的亮點是雜交品種“魯雜2138”,該品種為山東首個“三系”配套品種,而非品種間雜交品種。
審定的水稻4個品種,3個由山東省選育,1個與外省合作選育。其中合作選育的“南粳505”屬半糯類型,食味品質較好;突破性品種是“潤農11”,該品種為首個山東省機插秧品種,改寫了山東水稻人工插秧的歷史。
大豆4個品種均為山東科研院所選育的。在2014~2015年區域試驗中產量均超過520斤,而且蛋白質加脂肪含量也超過60%;亮點是“濰豆138”為山東首次審定的咖啡色茶豆品種,在國內也比較少見,品質不但有所提高,突出特性是易脫豆皮,發芽整齊,利于泡發豆芽,而且因豆色特殊便于八寶粥等食品加工,很受市場歡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