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于2015年4月14日(星期二)上午10時在國務院新聞辦新聞發布廳舉行新聞發布會,請農業部副部長張桃林介紹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有關情況,并答記者問。圖為發布會現場。新華網郭小天攝
新華網北京4月14日電(記者 袁晗)農業部副部長張桃林14日在國新辦發布會上表示,對超級稻的要求是要高產、優質、高效,還要有抗性。但有的超級稻品種適合在特定區域,到了另外區域時不足就會顯現出來。針對近期安徽有的超級稻減產和絕收問題,張桃林說,這個品種在江淮地區包括安徽是適宜的,但不足之處是抗稻瘟的抗性比較差,正好去年是相對比較特殊的年份,所以把抗性問題顯露出來了。
超級水稻不同品種區域抗性不同
記者: 近期關于超級水稻的問題比較受輿論的關注,請問能不能回答一下?
張桃林: 超級稻是非常重要的行動計劃,也是糧食產量、保證國家糧食安全的非常重要的手段。我們現在超級稻已經到了17期,從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不久前已經超過1000公斤。超級稻還是利用雜種優勢,還有株形的塑造來達到高產,我們對超級稻的要求也是要高產、優質、高效,而且要有抗性,不僅要考慮到它的高產性,同時也要增強它的抗性,包括它的品質各個方面都有要求。
現在農業發展了,必須良種良發、農技農藝結合,綜合解決問題,但是品種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自身品種的卓越性 顯得非常重要。所以在超級稻方面,我們要求將來評估它好壞,要看它的產量、效益怎么樣,同時我們要看它對資源的利用效率,比如說養分,化肥追了以后對養分的利用效率怎么樣,對病蟲草害的抗性怎么樣。
現在超級稻在研究發展過程當中品種本身也是在不斷更新,不斷地改進,有些品種可能某一個性狀好,比如說產量高,但是抗性不好。我們現在需要培育的是一個相對比較全面的品種,我們對品種的審定,是適合一個特定的區域,在這個特定的區域就能發揮作用,但是可能到了另外一個區域,它的不足方面就會出來,比如說抗性差了,放到另外的區域就不行。
記者: 現在熱議的是安徽的兩優0293的個案,出現了減產和絕收的情況,是不是跟氣候和污染有關系,有哪幾個原因,會不會對我們超級稻的研究有影響?
張桃林: 最近大家比較關注,事實上農業部也對這個問題作了解釋。我理解,還是跟我前面講的原因相關聯的,每個品種有適應的區域的,這個品種是按照正常年檢算,在江淮地區包括安徽是適宜的,但是這一品種在品種審定過程當中,有一個不足之處就是抗稻瘟的抗性比較差,正好去年年檢是相對比較特殊的年份,所以把它不足抗性問題就顯露出來了。所以還是要加強品種的適應性評估。
西北白色污染突出 中東部化肥農藥使用嚴重
記者: 請問張部長,能否請您具體一下我國農業面源污染現在的總體情況?
張桃林: 農業面源污染總體上不容樂觀,但是污染種類多、分布廣,各種類型在不同地區差異是比較大的,比如說在西北干旱地區,由于農膜的大量使用,農膜污染問題、白色污染問題就是比較突出的問題。比如說在中東部地區,由于化肥、農藥的使用,再加上特殊的生活氣候條件,可能農藥化肥面源污染的問題相對就比較突出。再比如說我們南方,由于畜禽養殖規模化水平比較高,規模也比較大,相對來講可能農業畜禽糞污污染問題就比較突出。
現在農業面源污染的形勢是局部有好轉,特別是通過我們采取一些有效的防控措施,包括側土配方施肥、綠色防控,包括一些清潔生產資料和技術的應用,尤其是在一些重點防控地區,包括在滇池、巢湖、太湖有所好轉,但是也有一些地方問題比較突出,而且還有加劇的趨勢。
現在的面源污染是我們要針對解決的重點問題,一個是化肥農藥的污染問題,現在化肥的使用量總體落講還是比較高的,而且化肥的利用率還不高,尤其是果樹、蔬菜方面的問題相當突出。
第二,在農藥方面,現在農藥使用量,我們說要控制在30萬噸,現在在32萬噸左右,我國農藥利用率跟發達國家比較,我們還有較大差距。怎么解決這個問題,主要是要通過新型的高效低毒低殘留的農藥,包括生物農藥的研制,和農藥統防統治技術相結合,但是我們現在統防統治、專業化防治的措施應用的范圍還不是特別廣,所以我們把這個作為下一步需要加強的工作重點,把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覆蓋率提高到30%以上。另外,畜禽糞污是農業面源污染的一個最大的來源,我們的農業面源污染在COD里面大概占到90%以上都是由于畜禽糞污,我們現在飼養生豬12億頭,出欄每年7億頭左右,而且現在規模化養殖的速度比較快,規模化養殖500頭以上的,可以達到40%左右。規模化養殖之后,做得好可以集中處置,提高利用效率,提高產業化水平,但是如果處置不當,或者配套設施跟不上,那么可能甚至會產生環境事件。所以這是為什么加強清潔養殖、標準化養殖,尤其是對配套設施加強建設的原因,我們提出75%以上的規模化畜禽養殖場配套建設廢棄物貯存處理利用設施。
第三,秸稈的問題還是比較突出的。秸稈的綜合利用率是76%,但是秸稈的量現在還在增加,秸稈如果不能得到有效處置,秸稈焚燒導致的環境問題大家都比較問題。另外,秸稈如果隨意地堆到河溝里、湖里面,通過腐爛也會產生有害物質進入水體。所以這些形勢還是比較嚴峻的,應該有個比較清醒的認識,還是要高度重視。
完全可以做到化肥農藥減量而糧食不減產
記者:國內糧食生產模式對農藥和化肥的依賴是保證產量的一個主要因素,另外現在的糧食進口量也在連年增加,請問在保證零增長目標前提下,除了提高農藥化肥的利用效率之外,還有沒有其他措施來保證糧食安全?
張桃林: 關于化肥農藥,實際上它是重要的農業生產資料,以化肥農藥的大量使用為特征的化學農業,應該說它已經而且仍然將會為我們國家,實際上不僅僅是中國,整個農業的發展,它都會發揮極大的作用。但是化肥農藥,由于長期不合理的使用,導致利用率下降,而且環境負面影響問題也是越來越突出,這方面我們也做過一些比較,我們現在如果把化肥農藥的量減下來,對農業糧食產量會不會產生影響。我想,無論從理論、實踐、從國際國內的經驗和做法來看,我以為完全可以做到化肥農藥減量而糧食不減產。
為什么這樣說呢?一個是我們的化肥農藥利用率雖然在糧食作物上面有了大大的提高,但是我們跟先進水平比較,還有提升空間,這也是我們減量的一個空間。再一個,特別是在果樹、蔬菜這方面的減量空間非常大。我們這幾年化肥農藥的增加,主要是是由于果樹、蔬菜的增加,我們算了一下,大概16多畝的糧食播種面積跟差不多9億畝的果樹、蔬菜使用的化肥量差不多,各占半壁江山,果樹、蔬菜還要高一點,糧食是兩千萬噸,果樹、蔬菜占到兩千五百萬噸,而且果樹現在的使用量已經達到每公頃550公斤,蔬菜每公頃365公斤,這里面增長的空間也是我們削減的空間,而且必須要削減。
從國際上成功的經驗來看,像英國、法國、日本,他們從七、八十年代開始削減農藥化肥的使用量,雖然現在化肥農藥的使用量大大削減了,但是谷物的產量增加了。同時,在一些主產區的主要作物有玉米、小麥、水稻上做了一些試驗,也表明完全可以通過土壤作物系統的綜合管理、技術體系的運用,這里面包括測土配方施肥、化肥精準使用、綠色防控等等這些措施下去以后,產量在不增加化肥的情況下,產量可以打大提高,而且產量可以達到國際先進水準。所以說明,通過優化施肥,通過綜合體系的運用,完全可以把化肥量減下來。
再一個,我們還有大量的有機肥資源,我們現在有機肥資源非常大,其實如果把有機肥替代部分化肥,或者化肥減下來,有機肥上去,有機無機配合使用,無論對培肥土壤地力還是保護農業環境,還是穩定地提高產量以及農產品的品質,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途徑。所以,通過這些現代農業科技進步跟農業科技的推廣應用,多措并舉,再加上農田基礎設施的建設,來提高農業的綜合生產能力,我認為是完全可以做到能夠保證我們國家糧食發展的戰略,就是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自給,我們大的新戰略目標就是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當進口、科技支撐,科技是解決問題的非常重要的一把鑰匙。
“一控兩減三基本”治理農業面源污染
張桃林:黨中央、國務院對治理農業面源污染問題高度重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農業發展不僅要杜絕生態環境欠新賬,而且要逐步還舊賬,要打好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攻堅戰。今年中央1號文件對“加強農業生態治理”作出專門部署,強調要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政府工作報告也提出了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的重大任務。
各級農業部門貫徹落實中央要求,將治理農業面源污染作為促進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抓手,不斷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力度,推廣應用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農業生產技術,發展現代生態循環農業,取得了積極進展。但總的來看,我國農業面源污染量大面廣、復雜多樣,污染防治工作起步也比較晚,綜合防治工作還面臨許多困難和問題,形勢不容樂觀。
為全面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我部立足于我國當前農業面源污染防控工作實際,統籌兼顧保護與發展、當前與長遠、預防與治理,制定出臺了《農業部關于打好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攻堅戰的實施意見》,這是昨天正式發布的,明確要求加強組織領導、強化工作落實、加強法制建設、完善政策措施、加強監測預警、強化科技支撐、加強輿論引導、推進公眾參與,確保到2020年實現“一控兩減三基本”的目標,有效保障我國糧食供給安全、農產品質量安全和農業環境特別是產地環境的安全,促進農業農村生產、生活、生態“三位一體”協同發展。這其中,“一控”是指控制農業用水總量和農業水環境污染,確保農業灌溉用水總量保持在3720億立方米,農田灌溉用水水質達標。“兩減”是指化肥、農藥減量使用。“三基本”是指畜禽糞污、農膜、農作物秸稈基本得到資源化、綜合循環再利用和無害化處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