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研究人員育成了10余個不育株率為100%、不育度達到或接近100%的甘藍雄性不育系。
這是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承擔的“十二五”863計劃現代農業技術領域課題“基于全基因組的主要蔬菜大規模功能基因標記開發技術研究”取得的重要進展,是研究人員利用在國內外首次發現的甘藍顯性核基因雄性不育材料和國外引進的改良蘿卜胞質甘藍雄性不育材料為不育源,采用分子標記和常規育種相結合的方法育成。
課題組在國內率先利用雄性不育系配制出“中甘21”、“中甘18”、“中甘96”等通過國家審定或鑒定并大面積示范推廣的新一代甘藍品種,其品質、早熟性、產量達到或超過國內外同類品種。
此后,研究人員在國內首次建立起甘藍雄性不育系雜交種規模化制種技術,年制種田面積1000畝~1500畝,實現了由自交不親和系到雄性不育系制種技術的變革,百畝以上高產制種田產量75公斤~100公斤,雜交率100%,利用雄性不育系制種商品菜率可提高8%以上。其中部分雜交種的親本為自交親和系,由于親本和雜交種的繁種不用人工授粉,降低了繁種成本。
目前,用雄性不育系配制的“中甘17”、“中甘21”、“中甘18”等新品種已在全國30余個省市累計推廣900余萬畝,約占北方高原夏菜及春露地早熟甘藍面積的60%,部分種子已出口日本、俄羅斯等地;雄性不育材料已被上海、天津、南京等科研單位在甘藍、花椰菜、青花菜育種中引用。 馬愛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