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浸種消毒后,需要培育秧苗。這是我們在湛江培育水稻雜優稻種時,隊員們拖著塑料薄膜,把谷種踏進肥沃稻田中的情形。播撒稻種時,我們每個人心中其實都懷揣著一個豐收的秋天。

秧苗生長出來后,我們往稻田中移植父本母本禾苗的情形。父本種植三行,母本種植兩行,然后將父本母本進行雜交繁殖,就會收獲雜交優良的稻種。

湖南省氣象局的專家也來到了湛江,在稻田中,他們認真記錄氣溫,為農業氣象進行科學研究提供資料積累,大家都在為湖南推廣雜優稻出力。

我們在收獲的優良的雜交稻種前合影。這些盛在籮筐中黃澄澄的稻種,是我們帶來的父本和母本稻種種植后,從母本田里得到的新一代經過雜交了的優良母本稻種。我們歡喜地在稻種前合影,并不忘認真記錄總結經驗。值得一提的是,從父本收獲的那些稻谷,我們全部贈送給了湛江當地農民,在短短數月的生活中,我們已經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這是我們在稻田中進行中耕、薅禾的情景。右二是本組圖片提供者李學坤先生。當年他正以長沙先進的水稻種植經驗,領著湛江當地的女社員,在水稻田中薅禾。

為了創造父本與母本稻花更多的授粉機會,我們甚至還下到田中去割創葉,這是當年我在割創葉時的一張特寫近照。(割創葉——創造父本、母本的授粉機會。)

長沙縣來的農技員向湛江當地社員傳授水稻雜交技術。

稻子成熟了,到了收獲的季節,一行行母本或父本種植的稻谷,要分別收割。 這是當年我們彎下腰,用鐮刀收割父本雜優稻種的情形。

↓在湛江,我們按照長沙縣傳統種植水稻的方法,在種植之前,先把帶來的雜交水稻父本和母本稻種分別進行浸種消毒。當稻種吸水達到原來谷重的20%時,稻種的胚芽就開始萌動,蘇醒過來。浸種時,需把鹽水兌成一定的比例,同時進行藥劑殺毒。經過浸種消毒后的稻種,出芽整齊,有了“健康的身體”,禾苗在以后的生長中就減少了病害。現在湖南稻種消毒,多半已采用蒸汽法消毒。
圖/李學坤 文/月光
農諺云:春分早,谷雨遲,清明播種正當時。
不過播種,卻先要制種,最好是有優良稻種。
1976年,正月初四。正是袁隆平雜優水稻技術開始在湖南農村進行大力推廣的時期,當時農民手上并無種子。沒有種子,就搶時間到廣東去育種。長沙縣農業局牽頭,組織一個百余人的制種隊,帶上袁隆平雜優稻的父本種和母本種子,前往廣東湛江良豐大隊,進行雜優水稻制種。這支隊伍在艱苦的異鄉努力工作,雖然他們制出的雜優水稻種子未能趕上清明時節的早稻播種,卻在1976年下半年為長沙縣帶來了晚稻的大豐收,產量比種植普通稻種增收百分之二三十。這在當時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