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民日報 》( 2014年03月11日 07 版)
改革開放初期,蔬菜育種我國基礎薄弱,種質資源欠缺,很多中國傳統的農家品種沒有注意收集,進而導致沒有材料,沒有品種。國外的很多蔬菜品種進來,國外企業掌握部分蔬菜品種經營權,國外品種品質好,整齊度、出芽率、凈度、純度高,但是價格高,使農民成本增加。
最近,政府加大對商業化育種的支持力度,支持蔬菜育種,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培育出自己的黃瓜品種,能與國外進口品種抗衡,新品種數量增加,種子質量近幾年改觀較大。
目前急需要改變現在的經營模式,由于體制問題,目前蔬菜經營單位大部分都是科研院所辦的企業,沒有專業公司做得好,因為蔬菜是經濟作物,利潤大,民營企業也經營,但都做得小,做不大,做不強。國家對科研院所不再支持商業育種項目,改革已成共識,但是怎么改,要根據不同情況看,小企業要合并,大企業要加強管理。要吸取國外企業好的經營模式,科研院所與企業一定要剝離。鼓勵育種家采取提成或分紅等方式參與到企業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