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以四川農業大學鄭愛萍研究員為第一作者的論文“The Evolution and Pathogenic Mechanisms of the Rice Sheath Blight Pathogen”(水稻紋枯病菌的進化和病原機制)刊發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位列該期論文之首。
紋枯病是水稻的第二大病害,在全球稻區普遍發生,特別在高溫高濕環境和高肥栽培條件下嚴重發生,造成嚴重減產和降低稻米品質。由于病原機制復雜,且尚未發現高抗紋枯病的農作物品種資源,抗病育種未取得突破性進展,生產上不得不大量施用化學農藥進行防治,既增加生產成本更污染環境。
該研究從基因組水平全面解析水稻紋枯病的病原機制,為全面認識此類具有多融合群、多核雜合的重大真菌病害具有重要意義。該文為國際首次報道水稻紋枯病病原菌測序成果,首次揭示其進化地位和病原機制。同時,也是首次對含有100多個種屬的立枯絲核病原菌基因組測序,為研究該類病原菌與寄主互作、necrotroph類病原菌與寄主互作機制提供研究模式。新型效應因子等的發現和研究將為水稻、玉米和大豆農作物紋枯病抗性種質的發掘、創制和應用以及病原菌——寄主互作新機制研究奠定重要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