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種子撒在地里的那天起就開始忐忑,天天跟押寶似地祈禱明年能賣個好價錢這是2003年以前,青島市平度仁兆鎮冷戈莊沙北頭村菜農王桂欣的生活。
當然,這些都是“老黃歷”了,9年過去了,王桂欣的菜農生活,已經完全變了一個模樣。
如今,已經62歲的王桂欣不僅學會了網上賣菜,還把自己的農產品賣到了韓國甚至歐洲。這些年,他的年銷售額從200萬元飛漲到2000萬元,翻了整整10倍,已連續8年成為阿里巴巴網站洋蔥類的“標王”,成了遠近聞名的“洋蔥王”。
王桂欣的生意經是怎么念的?
“種得好是根本,賣得好是關鍵,而種子好不好是重中之重。”有著多年種菜經驗的王桂欣有著自己的一套理論,在他看來,農民往往不重視種子質量,覺得哪個便宜就種哪個,隨意性太強。
可是,想讓觀念變一變,豈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以前農民是想起來什么種什么,哪個便宜就種哪個,結果種出來的菜品相不好,想賣個好價錢都難。”王桂欣說,“外國訂單客戶非常挑剔,為了保證蔬菜的質量,必須規定農戶種子的種類,許多農民覺得很難接受,仍舊按照老一套辦法種。”
后來,王桂欣把自己家里的地上分別種了兩樣,一種是老種子,一種是進口種子,讓他們自己看,比說上100遍都管用。“第二年,優質種子種出來的洋蔥賣了高價,孰優孰劣看得一清二楚。農民都會算賬,看看就有數了。”盡管這樣,這種“現身說法”也用了5年時間才說服了村里人,用上了新種子。
2007年,王桂欣成立了合作社,共252個社員,采用統一組織、統一管理、統一銷售的模式。產前、產中、產后各個環節,王桂欣都給予指導,幫助大家規避風險。
規避風險要靠信息。王桂欣說,他天天都在網上看新聞,另外自己國外的客戶也會給他反饋信息。“去年,韓國政府號召國內農戶種白菜,今年韓國自己的白菜都消化不了。外需下降,中國國內的白菜也會滯銷。”農民不僅要會種菜、會賣菜,還得要有提前預判市場的能力這是王桂欣的經驗總結。
網絡則已成了王桂欣必不可少的重要“助手”。2003年一個偶然的機會讓他接觸到了電子商務,從此一發不可收拾。如今,王桂欣幾乎每天都在電腦上搜索信息、洽談業務。“昨晚我和一個歐洲客戶談生意就談到半夜一點,關于匯率問題我們就討論了一個小時。”據他透露,這筆訂單基本談成了,達成了基本意向,下一步就給客戶發去樣品,簽合同。
“電子商務太重要了,我現在50%-60%的菜都是通過網上訂單銷售的,拿到訂單心里就托底了,鞏固老客戶再去開發新客戶,銷售量年年往上漲。”王桂欣說。
從談成第一筆網上生意以來,王桂欣已做成幾百筆網上交易,貿易額從200多萬元達到了2000多萬元,網友遍布韓國、英國、巴基斯坦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
網上手段了得,網下“功夫”也不含糊。王桂欣的電子商務帶動了當地農民種植蔬菜2000多畝。為保證一年四季為國外客戶供應洋蔥,王桂欣還在云南、甘肅等地發展基地1300多畝,按經緯度不同,四季收洋蔥,被菜商譽為 “買全國,賣世界”。
王桂欣有自己的QQ號,網名就叫“洋蔥王”,網友已有300多人。QQ空間則成了宣傳自己的蔬菜的網絡平臺,誰想了解他以及他的蔬菜,上網一目了然,網上找來的客戶也不在少數。
王桂欣家里,快遞的包裹也不少。“現在我家里的東西都是我網購的,就連上網的這個電腦都是。”他笑著說。現在家里人一人兩臺電腦,誰都不干涉誰,算是學習型家庭了。
人老心不老,自學并且言傳身教周圍,“洋蔥王”讓人們看到的是“新農商”的眼光和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