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28日,公安部在中國公安信息網公布“十起農資犯罪典型案例”,江蘇省淮安市公安局淮陰分局破獲的孟某等制售偽劣種子案名列其中,這也是江蘇省唯一入選的打擊制售假劣農資犯罪案件。在這起案件中,淮陰警方全力追剿,當場查獲4萬多斤假麥種半成品和已銷售出去的5萬多斤“假種子”,避免了2000多畝農田面臨“絕收”或“歉收”的局面,涉案價值達100多萬。
撲朔迷離:麥子歉收老板爽快買單
2011年6月5日,江蘇省淮安市淮陰區王營鎮的農民老汪家的麥子收割了,但是老汪卻怎么都高興不起來,對于今年的收成,他很不滿意。“我這塊地去年一畝能收成900斤,但是今年每畝卻只有600斤,明顯減少了很多。”老汪回憶著說,這次的種子是2010年10月份在市區黃河路一家種子店里買的,“店里有宣傳單,說這家種子公司銷售的‘淮麥20’,正常的話每畝能收成1000斤甚至更多。”老汪有十畝地,如果每畝多收成100斤,每斤按1塊錢算,老汪就能多收成1000塊錢,這對以種麥子為生的老汪來說的確是件好事。
老汪本想多賺點錢,但是他萬萬沒有想到,自己這次收入一下子就少了3000塊錢。鄰居沒有選用這些種子,收成和去年沒有什么變化,憑借經驗老汪覺得這次是種子出問題了。





6月7日一大早,老汪就找到了當初銷售種子給他的鄭老板。本想跟鄭老板理論一番,沒有想到,一聽老汪說麥子減產了,鄭老板二話不說就掏出1000塊錢賠給老汪。看著鄭老板有誠意,老汪沒有多說,搖搖頭就離開了。邊走邊想的老汪突然覺得有些不對勁,鄭老板這么干脆,莫非他知道自己的種子有問題?自己是憑經驗知道不對勁找上門了,要是假種子的話,更多的人也許就只能自認倒霉,一年的辛苦將徹底白費工夫了。于是,老汪就拐道到淮陰公安分局治安防控大隊報了案。
接待老汪的民警徐輝已經接到了幾起類似的案件,都是麥子歉收。老汪的再次到來,讓徐輝提高了警惕,莫非這“淮麥20”種子真有問題?徐輝了解到,“淮麥20”是淮安市農業科學研究院最近幾年研究出來的新品種,該品種因在產量上有優勢而得到廣泛推廣。為什么這幾起投訴都集中在“淮麥20”上?莫非,農民們購買到的是假冒的“淮麥20”?
根據長期辦案經驗,徐輝覺得,這幾起零星的 “淮安20”投訴案件的背后可能隱藏的就是一個巨大的制售假冒偽劣的窩點。為了獲取進一步證據,徐輝和其他辦案民警根據農民提供的種子店地址,一家家排查。可是,徐輝發現農民們購買的雖然都是“淮麥20”,而且集中在市區黃河路,但是購買的渠道都不一樣,而且農民購買種子是在2010年的10月份,民警們無法取樣更無法對種子的真假進行比對鑒定。
農民損失遭殃是真,但是辦案民警卻找不到有力的證據。由于按照相關規定,此類案值不高的農資案件屬于主管部門辦理的行政案件,只有達到刑事案件標準才會移交公安機關辦理。為此,民警建議農民到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或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投訴舉報,這幾起牽涉到“假種子”的案件就只能暫時擱淺。
明目張膽:李逵門市收到“李鬼”傳單
讓徐輝沒有想到的是,2011年10月初的一天,一名形色匆匆的報案者來到了淮陰公安分局治安防控大隊,還沒有坐定,該報案人員就著急地問:“假種子的事情你們警察真的能管嗎?”此次報案直指 “淮麥20”,這再次引起徐輝的警惕。
原來,前來報案的是淮安市某農業科技公司的負責人張某。張某告訴徐輝,不久前他看見淮陰公安分局治安防控大隊流動110巡邏警車在宣傳“打四黑除四害”專項行動(注:“打四黑除四害”是公安部于2011年8月下旬在全國安機關部署集中開展的專項行動,“四黑四害”是指老百姓反映強烈的制假售假、收贓銷贓、涉黃涉賭涉毒等違法犯罪活動,主要包括:制售假劣食品藥品的“黑作坊”、制售假劣生產生活資料的“黑工廠”、收贓銷贓的“黑市場”和涉黃涉賭涉毒的“黑窩點”),于是他就抱著試試看的態度前來報案。張某稱,在淮安市淮陰區、清河區、漣水縣等地發現大量的假冒‘淮麥20’的小麥種子,而且有不少假種子已經銷往農戶手中。假種子不僅讓擁有該小麥品種唯一許可使用權的自己公司深受其害,種植的老百姓更遭殃。
徐輝立即把之前的報案和張某的陳述匯報給治安防控大隊長魏建革。聽了匯報之后,魏建革意識到這是一起性質嚴重的涉農案件。農民用了假冒偽劣的種子,很可能面臨“絕收”或者“歉收”,如果這樣,農民一年就全都白忙活了。根據調查了解,淮安市農業科學研究院已經把“淮麥20”的品種權轉讓給了張某所在的農業科技公司,張某的公司在全國范圍內擁有對 “淮麥20”的獨斷專營生產、銷售的權利,但是現在市面上卻有人未經張某所在公司的許可,明目張膽地銷售假冒偽劣的“淮麥20”。
張某雖然發現了市場上有假冒偽劣的“淮麥20”種子,但自己多方尋找卻找不到假冒偽劣“淮麥20”的來源,每個經銷商都對自己的進貨渠道諱莫如深。這“李鬼”可謂是十分囂張,甚至把宣傳單都發到了張某所在的公司門口。拿到了“李鬼”發的宣傳單后,張某立即就攜帶著這份宣傳單來到淮陰公安分局,宣傳單上清清楚楚寫著該公司的地址和聯系方式、聯系人。
張某及其這份宣傳單的到來,讓淮陰公安分局的民警大為振奮,幾個月來農民前來報案的場景仍然深深留在民警們的腦海里,之前苦于找不到證據無法立案為農民挽回損失,這次,民警們終于有機會為農民伸張正義了。
根據張某提供的假冒偽劣“淮麥20”的包裝袋,民警發現,除了沒有印制商標及專利號外,該包裝袋圖案名稱、標志和張某公司的包裝袋并無多大差別。不要說普通農民,就是農業專家,不細看的話也根本發現不了這“淮麥20”是假冒偽劣的。
錯綜復雜:時間緊迫案件陷入僵局
根據張某提供的宣傳單,民警很快確定了假冒偽劣“淮麥20”生產公司所在安徽宿州的具體位置。雖然假種子公司遠在安徽,調查取證十分困難,但是,涉農無小事,魏建革一面迅速向分管領導匯報案情,一面立即組織民警展開調查,獲取線索。為了不打草驚蛇并確切掌握犯罪證據,魏建革讓張某根據宣傳單上的聯系方式,以訂購種子的名義接觸到了該種子公司負責人孟某,并在孟某的帶領下親眼目睹了該公司倉庫,見到了大量假冒“淮麥20”成品、半成品,以及為數眾多的其他品種小麥的麥種。
張某帶回了孟某公司所生產的“淮麥20”,滿懷期待的辦案民警卻一下子陷入了困境:原來孟某的包裝袋并未印制張某公司的商標及專利號碼,很明顯的,孟某對其侵權行為在打擦邊球,以此逃避其涉嫌侵犯張某公司植物新品種權的法律責任。
怎么辦?辦案民警明白,既然該種子不是從擁有“淮麥20號”品種權的張某公司流出,則極有可能是由普通小麥假冒“淮麥20”出售。“我們遇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要證明這種子不是‘淮麥20’。方法有兩種,一種是委托專業機構進行DNA鑒定,但是經向相關部門了解,全國只有兩個機構能夠進行鑒定,鑒定的時間最快也要三個月。還有另外一種方法是試種,試種的話時間更久,差不多要半年。”破案固然重要,但對老百姓而言,預防、減少和追回損失才更加重要。辦案民警告訴筆者,張某前來報案的時間是十月上旬,秋播在即,如果不及時攔截,一旦農戶買到假種子,那他們的損失是將不堪設想。破案時間十分緊迫,要真正達到維護農民利益的初衷,這兩種方法明顯都行不通。
種子是農民的基本生產資料,假冒偽劣嚴重損害農民利益,此前,淮陰區副區長、公安分局局長張焱已經給專案民警下過指示,一定要依法嚴厲打擊,千方百計挽回老百姓的經濟損失。在聽取了辦案民警的匯報后,分管治安工作的副局長馬仁慧陷入了沉思,難道要等到造成損失后果才來破案嗎?孟某公司那么多的假種子隨時都可能被播種下地,實在令人擔憂,“絕不能眼看著假種子流入老百姓手里坑農害農”,在仔細翻閱《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后,馬仁慧得知植物種子一個品種一個許可,既然淮安市農業科學研究院把“淮麥20”品種權出讓給了張某所在的公司,也就意味著“淮麥20”只能由張某公司在全國范圍內獨斷專營生產、銷售,只要未經張某公司授權,無論種子真假,其它任何單位和個人生產、銷售“淮麥20” ,都屬于無證生產、銷售。孟某公司倉庫儲備了數額巨大的假種子,根據這個儲備量,孟某等人已經明顯涉嫌制售假劣農資犯罪。根據“非法經營”這一罪行,淮陰公安分局立即準備展開對孟某的調查和抓捕工作。
一波三折:追回假種“李鬼”終落法網
當務之急的頭等大事是抓獲孟某,盡快追回流向市場的假種子。經過連續幾天的蹲點守候,民警基本掌握了孟某和主要涉案人員的活動軌跡。2011年10月14日,警方抽調十余名警力立即趕赴安徽宿州。不過,第一次抓捕就遭遇挫折,民警們并沒有發現孟某及其他主要涉案嫌疑人的蹤影。眼看就要斷掉這個制假窩點,可是,主犯孟某消失了。難道,孟某等人已經知曉了淮陰警方的行動?
帶隊的魏建革驚出一身冷汗,此次活動相當保密,孟某等人不可能知曉,萬一他們有所察覺而竄逃,那么,前期的所有調查將功虧一簣。抓不到孟某就無法獲取假種子的流向,無法獲取假種子的流向,也就無法追回流失到市場的假種子,那么最終農民的損失就無法挽回。辦案民警不能在安徽宿州苦等,若是在宿州滯留時間太長,很有可能驚動犯罪嫌疑人。無功而返,民警們無不垂頭喪氣。到了高速路口,魏建革轉念一想,萬一孟某只是臨時有業務離開平時活動地點呢?這么一想,魏建革立即叫停警車,以種子代理商的身份打電話給了孟某。沒有想到,孟某電話接通了,見有大業務上門,孟某同意開車到高速路口帶魏建革前往自己的公司批發種子。
魚兒上鉤了!孟某一出現在高速路口,民警立即沖上去將其擒獲并迅速帶回淮安審問。審訊有了突破,孟某對自己的非法經營行為供認不諱。隨即,淮陰警方二次前往安徽宿州,并在當地公安機關的配合下,當場查獲假麥種500余袋、半成品4萬多斤、選種機等生產設備3套,并成功逮捕倉庫管理員和賬目會計。這兩個人物一落網,辦案民警立即順藤摸瓜,布置大量警力對孟某的銷售網點進行調查,追回所有已經銷售出去的5萬余斤假種子,最終在秋播前夕有效地避免了可能給農民造成的巨大損失。其后,和孟某合伙經營的另一名主要犯罪嫌疑人張某也成功落入法網,目前,該案件正在進一步審理之中。
筆者手記:此次案件的采訪,一直讓人覺得很壓抑。對農民而言,識別真假種子的方法主要是看包裝袋,但是很多假冒偽劣種子在包裝袋上下足工夫,僅憑借肉眼是很難辨別出來。更讓筆者感到不安的是,參與制售假冒偽劣種子的涉案人員,都是對種子生產經營精通的行家里手,有的甚至就是從種子公司改制出來的公職人員,假種子對農民的危害他們比一般人要清楚得多。農民一年辛苦在田頭,面朝黃土背朝天只為填飽肚子,但是制售假冒偽劣種子的相關人員,為了圖一己之利,把商品糧當成種子銷售,連農民的口糧都要剝奪,造成不少農民在本應該豐收的季節面臨“絕收”或“歉收”。當前正是農村雙搶到來之際,我們希望相關職能管理部門做好監督查處工作,不要讓農民流汗又流淚。
(作者單位:江蘇省淮安市公安局淮陰分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