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由中國水稻研究所水稻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承辦的第二屆水稻IPA1基因利用與分子育種海南田間交流會在海南省陵水縣舉行。農業部副部長、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李家洋院士,福建省農業科學院謝華安院士,以及來自國內10余個研究單位的40余位專家參加了會議。會議由水稻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錢前研究員主持。
會議期間,與會專家們實地考察了水稻所和福建省農科院水稻所、天津市農作物所在海南的育種基地,了解了利用水稻理想株型基因IPA1培育新株型超級稻的研究進展,查看了綜合利用雜交、分子標記輔助選擇等技術選育的一些中間育種材料和區試品種。
專家們還就水稻IPA1基因利用的分子育種展開了熱烈的討論。李家洋指出,分子育種已經從分子標記輔助選擇向基因組輔助選擇邁進,項目實施應更重視發揮生物信息學手段在重要基因的發掘和利用以及多基因聚合中的作用。IPA1基因利用是新株型超級稻培育的切入點,為高產水稻的分子育種實踐提供了一個抓手,各項目參加單位應根據自身的育種目標,在IPA1基因利用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充分發揮各自的特色,取長補短、互相促進,爭取早日培育出高產優質的水稻新品種。
謝華安認為,品種的育成依賴于育種家在育種實踐中積累的經驗,依賴于長期研究總結的理論,依賴于對已有材料的改造和提高,特別是寶貴的中間材料。要對實現各單位主要育種目標的材料進行田間診斷,從不同的角度審視、建議和完善。
與會專家還就IPA1基因在育種實踐中的具體問題進行廣泛研討。大家一致認為,前期大量雜交結果顯示IPA1可以顯著增加穗粒數,使植株莖稈變得粗壯,具有明顯的增產潛力。各單位應繼續堅持理想株型基因與雜種優勢相結合的技術路線,根據自己的具體育種目標,集思廣益、因地制宜,在已有的優良中間材料的基礎上,以分子育種為輔助,實現高產、多抗、優質等優良性狀的有效聚合,爭取早日培育出新株型超級稻新品種。(通訊員 章蓉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