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無錫鄉下的水稻田里一片金黃,收割機來回奔忙。江陰青陽鎮農民杜德金卻急得睡不著覺:鄰居種的水稻全彎下了腰,他的卻還筆挺,稻谷癟癟的。
10月30日,記者來到青陽鎮杜家村,順著老杜手指的方向,看到有塊稻田顏色沒周圍那么黃,“個子”也明顯高些。“這就是我種的兩畝半稻田,稻子到現在還沒成熟。”老杜順手拔下一棵稻穗,頂上的幾粒稻谷已硬了,但下面的稻谷還是癟癟的,用手一掐,稻谷里冒出“白漿”。老杜說,他種了40多年水稻,還是第一次遇到這種情況。現在,他所在的杜家村和后面的夏家灣,已有10多戶人家共30多畝水稻田發現了這個問題,已把情況反映到鎮里。“前幾天鎮里有人來看過,說是種子品種問題,不能直播。”老杜說,按今年的情況,正常畝產1200斤不成問題,但自己的稻田指望不上了。聽說是不能直播,老杜疑惑為何當初沒人告訴他。
記者隨老杜來到青陽糧管所。糧管所負責人呂站長介紹:“農戶來反映情況后,我們已作了匯總。”呂站長翻開已做好的“種子銷售臺賬”表示,今年出現問題的農戶都是種植了“南粳46號”這個品種,該品種是第二年在無錫播種,青陽鎮一共銷售了500斤“南粳46號”種子,涉及鎮里39家農戶,但去年并沒出現歉收。記者隨后從江陰農林部門獲悉,今年江陰共銷售了3000斤“南粳46號”品種,分別銷往青陽、月城、利港等地,除了部分采用機插秧種植的農戶外,直播的農戶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歉收,按照6斤種子一畝地來測算,有問題的稻田在300畝左右。“南粳46號”為何在去年和今年出現不同的情況?市農業技術推廣總站相關負責人介紹,“南粳46號”是近幾年研究出的優質品種,糯性松軟吃口好。但其對溫度要求高,生產期長,要165天才成熟,適合在太湖東南部種植,在無錫就要受到時間和種植方式的限制,5月底就應育秧,適合移栽。但今年,農戶到6月20日以后才下種,又采取了農林部門不提倡的直播方式,加上9月上旬溫度低,水稻沒能正常抽穗。
針對這一現象,有農技人員認為如果后期天氣良好,有可能會部分結穗,有一些收成。但也有專家認為,“白漿”需要白天28攝氏度的高溫才能凝固,現已過了霜降節氣,凝固的可能性很小。對此,有關部門已進行了調查,將通過政策性農業保險的方式降低農民損失。市農委也提醒農戶,在農業生產中適期播種很關鍵。今年秋收秋種時間比往年延遲,農戶更要慎重選擇適宜種植的品種抓緊播種,避免因錯過最佳播種時間而影響明年夏收產量。(榮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