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資行業過去的黃金十年已然被稀釋殆盡,但很多農資人還活在坐著數錢的暴利時光里難以自拔。農資為什么越來越難做,究其原因,主要歸結于以下幾個原因:
Part.1
“降價送貨不要錢”也搞不定客戶
業績沒有增長,整體銷量在下滑,所有的方法都用了,就是不好賣,不要錢也干了,送貨也干了,請他們喝酒也干了,我們該干的都干了,不該干的也干了,這樣農民也不說我們好,現在賣肥料誰還說送貨,直接幫農民播到地里……就算我們做到這樣也沒有撈到錢,銷量也沒有提升。所以要談發展,下一步怎么辦?
Part.2
滯留在起點的個人能力
事物總是向前發展的,沒有什么是一成不變的。但現在很多代理商及零售商卻在農資變革浪潮下,依舊無動于衷,不是活在當下,而是任性的活在了昨天,個人能力滯留在了十年前的原始起點,你變或不變,我能力就在那里,不增不減,死磕到底。
游戲規則發生了變化,一切都變了,如果你還還傻乎乎的在堅持著以不變應萬變,還在肆意的用著老年機,那么,下場只有出局和淘汰。
Part.3
利差空間被信息擠壓收窄
身處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生活在一個由一根根網線編織的世界里,我們的衣食住行用都被信息捆綁運轉,而傳統的農資盈利模式也逐步被信息擠壓收窄。
以往農資引以為傲的傳統盈利模式有兩種,壓貨和利差,但萬萬沒想到這種固化的盈利模式竟然在信息的面前被壓榨的那么無力。信息對稱了,買衣服有淘寶,打車有滴滴,吃飯輕點指尖送到家,生活的節奏和旋律被信息左右。社交媒體的泛濫給原本傳統的農資營銷方式和盈利空間以沉重的打擊,固有的營銷模式被打破。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復雜事情簡單化。傳統的贏利模式,利差空間正在被信息對稱所慢慢蠶食,壓貨也不再是明智之舉,如果農資商們還不趕緊參透這其中的利害關系,那么,接下來的農資營銷只會更難。
Part.4
“快魚很可能吃掉大魚”的變革時代
大魚吃小魚,快魚吃慢魚,市場的規律經常是這樣。然而在農資市場,“變”成了這個市場的主旋律,并非大魚的快魚,有可能將大而不快的魚吃掉。所以在一個變革時代,最重要的是,借力順勢,把握市場新生事物,創新謀變,才能更好地生存和上位。
為什么有些農資商越做越困難,按照原來的思路,做法很對,然而基于它們對未來趨勢判斷的失誤,雖然努力,卻步步難行,于農資而言顛覆更是無處不在,傳統農資營銷急待謀與變。
傳統的營銷手段不能說完全被淘汰,只能說是一個逐步邊緣化的手段,新的營銷玩法層出不窮。那么,農資商該如何謀變?
破而后立,融入農資電商浪潮
談謀變,就不得不談電商,這一輪農資變革的主導力量便是“互聯網+”。
很多的農資商思維是傳統的,不太愿意接受農資電商,于是就有很多的理由來驗證農資電商必將失敗。事實上,當你理性的思考,接受農資電商的時候,你就可以找到農資電商很多的可行性,只是立場的轉換和思維意識的變化問題。
抓住種植大戶和基地資源,以點帶面
去年,土地流轉和種植大戶被行業討論得最多,現在雖然說這個熱度降了一點。但是,真正的種植大戶和種植基地卻是越來越多。
有很多農資商還在想要不要、做不做大戶和基地,因為初期他們服務大戶時,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問題,比如大戶賒銷、大戶風險、大戶更多地要求等等。在覺得困難時,就想淡化對大戶的服務,這種思維一定是錯誤的。
毫無疑問,大戶和基地,農資商是必須來做的,來服務好的,如果你覺得困難,就要好好地修煉內功提升自己的服務能力。因為未來一定是規模種植,所以大戶越來越多,如果你不具備服務大戶的能力,就只能被淘汰。
另外,目前大戶和基地雖然有限,但是,只要你服務好了這些大戶和基地,他們的影響力足以輻射到周邊的散戶。那么如何提升大戶服務能力?
要建立好一個團隊,實現公司化運營;要提高自己的服務設備,比如物流和藥械,購買和租用無人機就是個好的例子;要多下田,借力一線土專家資源,要真正的懂技術,技術服務一定是核心;當然,最重要的一點是,別再代理小公司或不正規公司的產品,要找可信賴的廠家資源,因為質量可靠的產品是基礎。
不做好大戶,也必將會被淘汰的,所以不管再難,不管用什么手段都要搞定大戶資源。
聚焦作物,將方案做到專而精
在中國的農資市場上,規模大的農資商隨著形勢的變化可能會被淘汰,而專而精的農資商卻能長久地活著。隨著農資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傳統營銷失效,不妨來專注于一個作物,一個領域,被人記住。
最開始,你可能覺得,做一種作物市場小,但是你只要有信心將一種作物或病害做好,你做大這個作物或病害市場的老大、專家,那么你一定會迎來更大的市場。前提是,你必須沉下心來,做精做專。
有很多這樣的農資商,臺州農資專注西瓜的陶維康、福建德勝植保專注茶葉的顏禧童、吉林人參大王徐懷友、河北農騰農業葡萄專家王進軍??這樣的案例在全國很多很多。
如何來聚焦作物?通俗地說,就是做好當下的作物解決方案。我們都知道全程的作物解決方案很難,那么就細分。如作物營養解決方案,作物某個節點的解決方案,作物植保解決方案,一一做透。這里我們說的不是全程,是和全產業鏈有區別的作物解決方案。在這個方案里,選擇最合適的產品,就是考慮成本、效果等因素下來的性價比最好的方案,一定不是好產品的簡單組合。
針對某單一病害也是,當然是那種比較難防治的病害,別人解決不了,你能解決,這樣你也會有自己不被搶去的市場。聚焦,再聚焦,做到專而精,這不只是轉型期的出路,這適用于任何一個時期。
做好農業全產業鏈,讓農民省事賺錢
經常會有人把全程作物解決方案和全產業鏈混到一起,我認為是不對的。作物解決方案應該是定位于種植,而全產業鏈才是真正的從種到防治到收到走向市場,一體化的服務。這是未來的一個大方向,也是農資商的出路之一。
來源:農資領袖大講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