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有這樣一群人,
一年365天,300天在市場奔波;不斷被人拒絕,依然步履不止;活躍在一線市場,皮膚曬得黝黑依然初心不改;不是在客戶那里,就是在去見客戶的路上;不停開拓市場,不斷創造奇跡……
這群人就是業務員!
都說,天道酬勤,百煉成鋼,但是很多業務員卻在用實際演繹“鋼鐵是怎樣煉不成的”——雖然身兼數職,依然不被經銷商待見,不被零售商待見,不被企業待見!
為什么農資行業的業務員不被待見?是業務員的錯嗎?
1
崗位設計不合理:
只有“上帝”才能勝任
目前業務員的困境:企業要求業務員既要完成銷量KPI,又要維護客情、推廣新品、處理售后,甚至還要懂技術、會營銷、懂財務。
而企業推行的“標準化拜訪流程”正在扼殺業務員的創造力,大多數企業的KPI都是以銷量、網點數量、客情維護為基準,而客戶利潤、終端動銷、用戶滿意度卻不在考核之列。
所以,過度壓貨、低價竄貨、特種兵式打卡成了常態。
更嚴重的是,“權力有限,責任無限”,權責嚴重失衡之下,導致業務員“什么都得做,什么都做不好”。
問題出在哪里?
業務員水平不行?當然不是。
德魯克早就有洞察:如果同一個崗位換了幾批人仍然無法勝任,那問題不在人,而在崗位本身。
目前的這種全能型業務員是“只有上帝才能勝任”的工作。
2
營銷動作錯配:
從“增值服務”到“例行義務”
縮量時代,政策的投入產出比遠小于增量時代。
疊加渠道生態的質變:終端數量爆炸!單店效能坍塌!客群結構劇變!需求變化!
廠商沒有意識到這種需求的轉變,依然選擇深度分銷,在存量中找增量。
供需錯配!致使傳統百試百靈的動作——壓貨、拼價格、賭政策——失靈了。
原來,鋪貨即增量,業務員只需執行標準化動作(如拜訪、陳列)就能見效。
現在,壓貨即災難!市場飽和,傳統分銷無法帶來增長,反而導致渠道惡性競爭。
即便是預付款在手,業務員依然心驚膽戰,深恐貨砸在自己手里。
業務員的傳統鋪貨能力受到嚴重威脅!
為了搶占區域市場,部分企業干脆投數量不少的業務員去平臺商那里(站店、下地、觀摩等)服務。深度分銷效果顯著,廠商的咬合度顯著提升。
企業就都開始效仿。
但是吧,對手沒有做的動作,你做了,這是服務;對手在做的動作,你再去做,就成了義務。結果,服務對業務員而言成了“不做不行,做了沒用”的動作,一群重復沒用動作的業務員,怎么能受經銷商待見?
3
節奏不合:
企業踩不準市場節拍,反應遲緩
市場內卷,農資行業的競爭正在從“資源競爭”轉向“節奏競爭”。
而行業里時間錯位現象比較嚴重。
很多時候,企業節奏和市場節奏是沖突的。
譬如,當下,部分種植戶需求與行動時間已改變,開始前移。
以小麥種子為例,種植戶基本上在收割季就已經鎖定了麥種。
而企業的節奏是延后的。
要命的是,企業并沒有意識到這種變化。以為用戶沒有購買,是因為在觀望。
再譬如,時間維度錯位,市場的作物生長周期和企業內部考核周期錯位。
以及企業組織慣性的拖累——月固定指標、標準化動作要求、剛性考核周期等等。
這些節奏不合致使市場行動遲緩,往往在經銷商最需要產品和服務的時候,恰恰得不到產品和服務。
需要的時候見不到人,不需要的時候一直在身邊轉悠,誰能喜歡?
4
服務能力缺失:
無法突破規模化種植者的信任壁壘
不可否認的是,當前農資廠商的服務群體——種植者發生了變化。
特別是大田作物區,基本上從原來的小散戶為主變成了目前的規模種植者為主。
通過多年的沉淀及優化,目前的大戶才是真的大種植戶,懂產品和技術。
規模化種植者需要的不是產品推銷員,而是技術集成者。
規模種植者或者職業種植者,他們的需求也倒逼著企業的進步。
而企業基本上都是各有各的專業——肥料企業去做肥料,農藥企業去做農藥,種子企業去做種子,甚至還有企業去做飛防以及器械——給用戶的感覺就是:麻煩,不專業!
職業種植者需要的是“技術可信+服務可靠+數據透明”的農資全鏈條服務,起碼出現問題的時候,責任明晰。
顯然,當前用戶的服務需求走在了前面,企業落在了后面。
一快一慢之間,就形成了信任壁壘。
單個業務員去做這么系統的服務,可能嗎?有這個實力和能力嗎?
5
戰術錯位:
新品卻沿用老產品的推廣模式
推新品是企業的利潤抓手,和未來產品布局方向。
而有的企業,就是推不動。
為什么?
無非是沿用了老品的推廣方式。
當前,行業從大發展進入平緩發展期,種植者投資謹慎,對新產品信任建立困難。
農資市場消費觀的變化致使原來的動銷絕招:兩田三會、吃飯、旅游,沒那么好使了。
一方面,新品和老品的推廣模式全然不同。
老產品靠的是渠道紅利,新品靠的是技術紅利。
老品打的是存量保衛戰,主要是維持渠道利潤;而新品則是增量開拓戰,主要是建立技術認知。
另一方面,雖然,推新是企業的重中之重。
但是,現在大部分企業的考核導向卻南轅北轍!
業務員月薪=基本工資+銷量/增量提成,而對技術服務工作卻無量化考核。
推廣方式不變,考核機制不改變,新品怎么推?
單靠個人意志終究抵不過體系缺陷,再強的戰士也贏不了錯誤的戰爭。
希望,未來——
考核的不再是“跑了多少店”,而是“解決了多少問題”;
贊美的不再是“能喝能熬”,而是“懂作物、懂農戶需求”;
激勵的不再是“壓貨能力”,而是“技術服務帶來的真實效果和復購率”。
讓業務員真正成為現代農業服務體系的“神經末梢”——帶著專業下田,帶著數據回來,用科學而非客情推動增長。
或許到那時,農資業務員將是“種植顧問”“作物專家”,他們的價值,將被看見、被尊重、被信賴。
這條路或許還長,但值得我們共同奔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