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資經銷商要被淘汰了?
從農資電商與大零售興起開始
關于經銷商的爭論就從未停息
農資經銷商真的會被淘汰嗎?
這個答案在現在看來
仍然是否定的
不可能被淘汰的經銷商環節
群體內部也許會有分化,但可以確定的是,經銷商環節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仍然有其不可被替代的理由。
首先,經銷商最主要的功能是向分散的用戶提供產品。
在我國,80%的農戶是中小農戶,數量超過2億,且十分分散。在這樣的前提下,沒有任何一家農資廠商,敢打包票能靠自己把生產的產品覆蓋到每一個村、鎮、縣。
想要把產品往終端延伸,依靠的就是如同毛細血管一樣細密的經銷商。省代輻射市代,市代影響縣代,縣代管理零售……這種最傳統但也最有效的代理方式,才能保證廠家的產品進入千家萬戶。
其次,經銷商擁有的眾多廠商無法企及的資源:
譬如資金資源。
在行業發展趨于緩慢的時候,經銷商就相當于“蓄水池”的功能,承擔了極大的資金風險,而這也是廠家直營無法替代經銷商的一大原因。
再如人脈資源。
在鄉村社會中,不可避免地需要人情世故來為產品和品牌賦能,熟人推薦、鄉紳背書的可信度,在基層銷售中遠遠勝于虛無縹緲的專家學者。
因此,在當地擁有強大人脈的經銷商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且長久經營積攢下來的信譽也能讓新品牌更快地打開市場。
最后,廠商產品的一大部分附加價值,必須通過渠道來實現,除了已經提到的信任度背書外,農資銷售不可缺少的服務、示范、售后、產品組合,都需要經銷商,或者是廠家業務協同經銷商提供。
農資經銷商不可或缺核心價值決定了,這一群體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仍然不會被淘汰。
不想被淘汰,經銷商該向何處進化?
經銷商這一群體不會被淘汰,并不意味著所有的經銷商都能高枕無憂——“十四五”全國農藥產業發展規劃中提到,農藥經營單位要由2020年的32.5萬家減少到2025年的30萬家。
——這意味著在五年之內,將有近十分之一的相關從業者被淘汰。
農資行業進入新時代后,轉型陣痛不可避免,群體內進行分化也是理所當然。不能滿足各方需求的經銷商生存環境被不斷壓縮直至淘汰,能跟上時代的,則能再次脫穎而出,成為新時代的領頭羊。
那么,那些不被淘汰的經銷商是憑何優勢存活至今?其他尚未轉型的同行要向哪方面努力才能成為“幸存者”?
其實縱觀農資行業那些活得還很好的經銷商,歸根到底無非是兩條道路:
1
做中間商中的佼佼者
關鍵詞:產品結構,主動權,渠道下沉
其實傳統經銷商的本質,就是中間商,現在這個道路依然走得通,只不過要隨時代要求改變。
廣西匯福達總經理朱繼學認為,大批發商未來發展的戰略核心一定是好的產品,尤其是產品結構優化,要不斷根據市場、客戶和用戶的需求調整優化產品結構。
要賺賣貨的錢,首先就要學會升級產品組合,將各類產品進行功能化定位。
其次是要掌握產品的主動權,爭取稀缺性、差異性產品(譬如匯福達獲得了英國歐麥思這個全球性品牌的授權),并根據本地種植需求進行再開發,用核心產品支撐起其他非核心(但有不可或缺的功能性)產品的銷售。
此外,隨著農戶購買方式的改變,經銷商的銷售渠道也可以隨著調整。
譬如在東北、云南、山東等地出現的倉儲式農資零售店,繞過傳統零售商,直接與成千上萬個種植戶建立銷售關系,也是不錯的銷售方向。
2
進化為平臺商或服務商
關鍵詞:創新模式,整合資源
傳統經銷商是在從產品上賺錢,而現在大部分農資經銷商轉型的目標,是跳出這一模式,尋找在農資(或是種植業)上下游中的其他盈利點。
比如做自有品牌,隨著信息壁壘消失和種植戶用肥用藥技術的進步,無意義的品牌溢價越來越不被接受,就給了一部分農資商做自有品牌,甚至發展自建工廠的機會,這是在賺生產部分的錢;
再比如現在很多經銷商都十分重視的作物聚焦,在單一作物結構市場專注一兩種作物,從種業到種植再到建立品牌打通銷售,這是已經有許多優秀者證明過可行的道路。
此外,圍繞中游做聯盟,圍繞下游做指導,都是適合中部以上經銷商的轉型方向。具體操作還是要根據自身的資源和能力不斷探索。
其實最基本的破局之法,就在于變化
——廠家在變,產品在變
種植者在變,銷售模式也在變
而作為鏈接上下游的經銷商
也必須跟上變革的步伐
才能在競爭中保持優勢而不被淘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