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復盤,再努力也是白費。
2024年農資行業發生了什么?你我獲得了什么?
給您分享一下我們梳理的2024農資行業的十大關鍵詞,看是否和您有共鳴。
十大關鍵詞
01
縮量時代
農藥在十大盈利下滑行業中名列第8。
利潤下降。原料、生產、人力、倉儲和物流成本不斷上升,運營成本增加,廠商的利潤空間一再受到擠壓。
需求提升。消費者的消費欲望雖然在下降,但是消費理念明顯升級。這對廠商的產品創新力和交付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渠道沖擊。一方面是新增傳統渠道數量多,一方面渠道多元化,蠶食著傳統經銷商的生意。
規模生產、規模市場覆蓋、規模消費變得越來越難。
增量時代和縮量時代的賺錢方式不同,增量時代主要拼規模和產能,縮量時代就要拼效率和差異化。
“縮量時代”是偉大企業誕生的必然階段。我們一定要堅持,無論如何,不下牌桌就是最好的。
02
兩極分化
同樣的大環境,每個人的體感不同,有人覺得“暖”,有人覺得“冷”。
今年的農資企業表現更是極端,好的特別好,不好的下滑嚴重。
農資消費市場表現出了兩面,一方面消費欲望在下降,一方面消費理念在升級。再也不能簡單地概括說,消費是在升級還是在降級。
說到底,是市場變了,需求變了。
低端產品漸漸被替代。消費者知道什么是好產品,選擇產品更理性。
部分大田種植者更喜歡買超級性價比的產品,他們的選擇就是大品牌、低價格+農事服務。部分經作的種植者更喜歡買能解決問題的產品,他們的選擇就是大品牌、高品質+好應用。做得好的農資廠商就是捕捉到了行業和消費的趨勢,做好了產品及服務。若無視消費的變化,只憑借自己的經驗去做服務,一定能感受到市場的寒冷。
03
一證一品
11月4日,《農藥登記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公開發布,熱度瞬間登頂。
“影響十分深遠,無論是對生產商還是銷售商”“市面上能減少近90%的產品”“大企業要調整產品線,以及市場推廣策略”“有的經銷商將減少很多產品,甚至無貨可賣”……討論中,大家如是議論。
借證套證、一證多品將成為歷史。
自己沒有登記證件,又無法借到怎么辦?
倒逼著企業去做研發,去做證件的儲備。
一方面,此舉為淘汰“沒技術、沒資金、沒產品資源”的廠商,凈化行業。另一方面,新政為行業內優質企業的發展騰出了空間。
陣痛期過了之后,無論對行業還是積極改變的企業而言,都是利好。
04
藥肥扎堆
就產品而言,今年藥肥的藥肥又迎來了新的火熱期。
藥肥的施用場景在不斷拓展。
原來,藥肥登記中以殺蟲、殺菌、除草三大類成分為主。
今年6月,藥肥一體殺線蟲劑產品上市;植調劑藥肥也在加速發展。
從登記作物來看,水稻、甘蔗、花生、小麥之外的作物也在加緊登記。
從企業分布來看,河南、廣西、山東、廣東等省(區)之外的企業在增加。
藥肥的產能在迅猛發展。
2024年,又有很多新增產能出來,譬如,鄂中生態15萬噸,施可豐20萬噸,康拓森5萬噸,湖南神隆50萬噸,中迅集團(湖北松滋)30萬噸 ,卡倫姆20萬噸,英茂農化5萬噸,天雨百禾20萬噸,迅啟達60萬噸,塔吉特10萬噸。
05
功能為本
供需錯位,是工業制造與農業生產中的重要矛盾。
一方面,產能過剩,一方面,用戶真正的需求無法被滿足。
當需求和供給結合后,增效、功能型產品,成了行業的共識。
雖然用肥、用藥總量在下降、效率在提升。2022—2023年,全國水稻、小麥、玉米三大糧食作物化肥利用率和農藥利用率分別為41.3%和41.8%。
我國農資市場已經進入功能、增效快速發展階段。
據磷復肥工業協會的數據,復合肥產能2億噸左右,其中,新型肥料產品占比20%,高塔工藝產能占比50%。
新型增效、功能型產品占比的提升,也標志著產品價格的提升,甚至行業主流價格帶的上移。
誰能對市場保持吸引力,誰將具備更大的競爭優勢。
06
跨界融合
為什么今年又把跨界一詞提溜出來了?
因為今年跨界/融合的企業和企業家真的特別多。
原來的農資行業就是純粹的化工行業,而現在行業的性質發生了改變,形成了化工行業、智能產業、新材料產業、服務產業、種植業等等行業的融合。
特別是在合成生物方面,一些企業出手不凡,比如藍晶微生物,讓傳統農資產品成本更低,讓新型產品效果更好。
海大生物、軒凱生物、慕恩生物、漢和生物等企業都在用合成生物的方式開發產品……
在技術方面,AI也在改變著行業。
以往,除草基本上就是分為物理的和化學的。今年,AI除草橫空出世。
在12月中旬的一場會上,有人提出了“如何利用A1技術促進腐植酸類肥料的研發”……
“你的能力決定了公司的下限,同行的能力決定了你的發展上限。”進來的高手其實是越多越好。
07
構建場景
場景,對很多人而言,好像是個比較“高級”的詞兒。
實際上,場景在行業內應用很泛:無人機打藥、施肥是場景,小麥、玉米種植中施底肥也是場景,抑制馬鈴薯儲存發芽是場景,促進葡萄轉色、增糖提甜也是場景,防凍解藥害也是場景……
消費者的需求總是在場景中產生。
在昆明,大多地方一桶水30元。這個一桶水的計量方式就是當地農藥的應用場景。
而豐云農服、國光等企業的增產方案場景更引發了農資售賣的計量單位的改變,從賣一瓶藥,賣一袋肥,變成了賣一畝農資。
很多廠商企業都在營造錯位競爭,爭奪的是同一批用戶的不同消費場景。
善于運用技術和場景的人往往會成為一個時代最大的贏家。
08
大戶時代
搞定了大戶,就搞定了市場。
11月,中鐵十四局在山東東營獲得了1.45萬畝土地確權,并完成規模化種植。
據農業農村部數據,截至2023年,社會化服務經營主體超107萬家。
從經營規模看,平均每個種糧家庭農場經營土地面積148.8畝。
這些都指向一個共同趨勢——大戶時代正在到來,大規模種植模式發展也在步入正軌。
農業種植規模從小、散戶走向規模化、集約化種植公司,直接影響了農資市場的需求結構。
史丹利這兩年做大戶做得比較有心得,萬噸縣數量增長比較快。史丹利的經驗就是,找到大戶的真需求,通過肥效讓他們增產增收,吸引大戶,留住大戶。
誰擁有大戶,誰才更有價值,誰才能擁有更多話語權。
09
視頻火爆
個性化傳播時代,人人都是自媒體。
在傳播方面,視頻漸漸成為傳播的主戰場。
越來越多的新晉農資經銷商因為短視頻被人熟識,甚至還有的經銷商已經成了“新網紅”,成功破圈,讓更多區域的人認識他們。
“田間地頭,由你來秀”,全國金牌農技師大賽,就涌現了不少優勢的農技師。
企業的視頻,多為品宣,像三寧、云天化、新洋豐的二十四節氣等公益類視頻;也有產品效果回訪的,也有直播+探廠,直播+招商的,會議直播的……
12月17—19日下午4:30,云圖控股特肥營銷公司的負責人帶隊出現在農資與市場直播間,和粉絲們互動,為嘉施利小紅桶做品牌宣傳和推廣。
不得不說,在大傳播漸漸式微,小傳播慢慢盛行的今天,企業都積極地參與其中。
無論多難干就完事兒,這種態度就令人贊嘆。
10
全球本地化
出海不再是掙錢就走,而是開始深耕本地。
肥料方面,除了在外拓渠道之外,像云圖控股在馬來西亞建生產基地,山東巧棵力肥業在印度建設基地。
今年5月,貴州磷化集團與老撾SK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共建300萬噸/年產能的鉀肥基地。
農藥方面,企業間拼的是海外布局。
各大公司都加碼了海外制劑登記,如,興發集團、廣信股份、潤豐股份、中迅農科等等。
多家企業在國外建立研發團隊,不斷推出適應不同市場需求的新產品。
也有企業開始在國外建廠,例如,潤豐股份今年收購了一家位于美國得克薩斯州休斯敦附近的農化制劑工廠。
都在更好地利用全球資源,來優化企業優勢。
未來學家奈斯比特說,成功不是因為解決了問題,而是因為抓住了機會。
2024年已經塵埃落定,希望2025年大家都能抓住機會,贏得更多的希望和勝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