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觀點二崗位、薪酬、績效三位一體
有了這樣一個三方面配合的人力資源管理框架,將所有員工都納入其中進行規范化管理,就能消除原有的薪酬體系混亂造成的矛盾。
外資企業的管理是市場化的,薪酬管理也是如此。對于合資企業來說,無論它的原始投資中中方的比例占多大,既然是合資,就不僅要獲得外方的技術、資金,還有一個學習外方先進管理經驗的問題。因此,成立合資企業,就不應該再把原有的、與市場經濟相差甚遠的各種內部管理原樣照搬過來,“新瓶裝舊酒”,而應該在管理方面進行改革提高,包括改革原有的薪酬管理體系。
在這個案例中,可以借鑒外企薪酬管理的特點,采取以下三個步驟解決問題。
首先,應該從理清崗位管理做起,進行崗位分析,把每個崗位的工作職責、任務目標、匯報關系、任職資格等要素理清楚,形成規范的崗位說明書。在此基礎上,進行崗位評估,理清各崗位之間的相對價值,形成企業內完整的職等架構。拉開差距,首先要從拉開崗位的職級差距做起,不能所有崗位價值都一樣。其次,理清薪酬管理。制定符合本企業發展戰略和人力資源戰略的薪酬原則,即確定對哪些崗位給予高于市場水平的薪酬,以吸引和保留人才;對哪些崗位只付與一般水平的薪酬,以便將人工總成本控制在合理的水平內。同時,對所在地區同行業、同職級的相同崗位進行市場薪酬數據比照。這樣才能準確地量化各崗位的價值,確定其具體的固定薪酬水平,形成一個科學的、“對內公平、對外有競爭力”的固定薪酬體系。
再次,理清績效管理。其中第一位的工作就是制定好各部門、各崗位的績效指標體系,將他們落實下去。其次是切實公平地將績效結果體現到反饋(包括獎金)中去。這樣才能形成科學的崗位浮動薪酬體系,才能真正激勵員工。對于直接承擔企業績效的業務部門和崗位,應該有更強的業績激勵,引導他們不斷為企業做出更大的業績。績效獎金占整體薪酬的比例過小,起不到激勵作用,企業內部仍然會回到平均主義“大鍋飯”的老路上去。
需要強調的是,上述三者是一個整體,它們必須相互配合才能真正起作用。沒有科學的崗位管理、薪酬管理和績效管理就失去了基礎而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沒有績效管理,僅靠崗位和薪酬管理也實現不了真正的激勵。因此,它們三者是不可或缺的。有了這樣一個基本的、三方面配合的人力資源管理框架,將所有員工都納入其中進行規范化管理,就能消除原有的薪酬體系混亂造成的矛盾,使員工能更好地為公司工作。而那種把管理簡單化,事事靠罰款、扣工資來代替管理的做法更是不可取的,它只能起到適得其反的效果。
此外,在合資企業中,外方派遣來的高管和專家一般會保留其原有的工資福利水平。根據華信惠悅2004年對外資企業外派人員薪酬福利調查結果,來自歐美的企業外派人員除了原薪酬組成的常規部分(基本工資、固定獎金、變動獎金等)外,通常還享受一大塊的額外津貼,其水平一般在個人基本工資的15%左右。此外,公司還會根據被派遣地的情況為他們提供各種名目的補貼,包括住房、搬家、子女教育、交通、稅收、回國探親等等,甚至包括娛樂費用,如高爾夫、騎馬、健身之類的補貼。當然具體的名目和數額對不同職位的人是不一樣的。但是,沒有這些額外的補貼,是很難將合適的人外派到異國他鄉去任職的。這是在合資企業人力資本投入中典型的與中方人員薪酬不同的部分。但是,這些人的薪酬一般是由其總部決定的,中方對此一般沒有很大的發言權。這部分內容不能與上述薪酬管理簡單地混為一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