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富士康接連發生員工墜樓事件,引起社會輿論的廣泛關注,近日,“百度地圖”技術研發員林海韜在上海休假時猝死事件更是一石激起千層浪,如此高發的非正常死亡,著實引起了各界對于我國企業員工管理制度的質疑。
警覺和深思后,人們不難發現,在經濟效益高歌猛進的同時,一些企業在發展過程中,為了實現快速發展的目標,難免會采用一些強硬的管理措施,給員工施加很多壓力,并忽視了對員工身心健康造成的一些威脅。此外,在各大招聘會、宣講會上,除了誘人的高薪外,總會看到一些著名的外企不忘宣揚一番企業的人文關懷。但事情往往是,員工進來后發現這些健康福利是虛設的,員工健康依舊得不到保障。比如,最容易生病的忙季根本沒有時間去看病,而一般的發燒病假是請不下來的,除非你當場病倒。一個項目完成準備休息時,第二個項目又開始了,有時想休假出國但得到的是老板‘自己看著辦’的態度,考慮到自己的升遷、獎金、位子等原因不得不再次回到崗位上去。
對此,一些業內專家分析認為,有相當一部分企業的管理和企業文化是急功近利型的,很少真正關注員工的身體(健康)、職業心理以及情緒、承載壓力的限度,包括身心壓力最終導致的身心俱疲。這讓員工感受到‘以人為本’是句空話,沒有實際的意義。
難怪有人感嘆曾經的禮樂之邦,數千載優秀的人文主義文化榮耀仿佛一夕喪盡,究竟是一次次激烈的社會“改造”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還是“改造社會”的目標本身就是一個不該出現的歷史偽命題?可悲的是,當有些人似乎對這些所謂的高談闊論嗤之以鼻的時候,殊不知其自身正處于這“廬山之中”。
翻開《資本論》不難發現,出現這些問題的原因在于整個現代生產模式的高度緊張、枯燥,也就是馬克思曾經說過勞動者的異化,他們已經變成了機器的奴隸。自然人變成了機器人!
好的企業文化,制造不出來!好的企業道德,規劃不出來!好的經濟效益,設計不出來!當一幕幕慘烈的道德現實擺在人們面前時,每個人似乎都變成了“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的猛士。尋找員工素質失落迷茫之因,其實人為“改造”的理想才是問題之源;若聚焦在對資本的評價上,分析中國與外國盈利思維模式的區別,少有人能如當代中國人一般對資本如此推崇。
為此也有學者表示,類似富士康事件能夠最大限度地避免,需要解決兩方面問題。從企業層面來說,應該有更多的人文關懷,應該給他們一個相對比較寬松的勞動環境和生活環境。涉及到他們的利益問題的時候,應該能夠有人替他們說話辦事,平衡勞動關系,尤其是在企業管理制度、收入分配等等領域當中,應當有人能夠代表他們的利益主張,使他們的利益能夠得到保證和實現。同時更呼喚企業應該有更多真正的人文關懷。此外還有專家提出,像聯想、大唐發電那樣引進心理健康評估機制,建立EAP(員工幫助計劃)心理服務,培養員工的現代心理素質,提高員工的心理調適能力,引導員工理性地對待改革、理性地看待社會、理性地面對生活、理性地面對得失。
其實,在筆者看來,內地的企業缺少的并不是健全的法制,人性化的企業管理機制,而是對于現行規章制度的有效執行力以及對這些落實的監督!當單個企業、一個行業、整條產業鏈長期浸潤習慣了‘GDP至上、銷售額為王、利潤稱霸’的發展軌道上時,一家企業從上到下很難跳出這樣的思維模式。所以僅從口頭上倡導企業文化、企業理念是不夠的。特別是當企業面對新情況、制定新制度新規定時,對員工的傳達和解釋必須同步跟上。就像一百年來屢屢有人提出改造國民性的方案一樣,面對現實如何去改造企業的“國民性”,如何使現行的制度讓員工生活的更有尊嚴將是大勢所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