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種名稱:畢威薯1號(區試名稱:9902-4)
審定編號:黔審薯2010004號
品種來源:貴州省畢節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貴州省威寧農業科學研究所用六引519×昭綠88后代系選而成。
特征特性:中晚熟品種,全生育期84天。株高85厘米左右,株型直立,單株平均主莖數3個。平均單株結薯數7.9個。葉綠色,莖綠色,葉片大小中等。白色花冠,天然結實性中。塊莖長橢圓形,黃皮黃肉,略麻皮,芽眼淺,匍匐莖短。經農業部農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昆明)測定,淀粉含量為15%,蛋白質含量2.21%,Vc含量26.7mg/100g。還原糖含量為0.11%,干物質含量21.4%。
產量表現:省區試兩年平均畝產1933.1公斤,比對照米拉增產29.9%,增產點次為87.5%。2009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1858.5公斤,比對照增產41.0%,2個試點全部增產。
栽培技術要點:1、播種期:該品種屬中晚熟品種,在中低海拔地區1月中旬至2月下,高海拔地區3月上旬至4月上中旬播種為宜。2、種植密度:根據土壤性況,按照肥稀瘦密的原則,單作:行距0.55~0.60米,株距0.25~0.30米,即4000~4500株/畝;套作:一定要采用分帶種植,分帶規格因土壤肥力條件和間套作物等因素而異。如在中上等土壤實行雙行馬鈴薯-雙行玉米,采用1.7米復合帶距為宜,兩行馬鈴薯占地(窩心對窩心)0.4米,窩距0.30米,預留行1.3米種兩行玉米,兩行玉米間距離0.50米,即每畝2616窩。3、施肥管理:①施肥:馬鈴薯生育期比較短,該品種在肥水條件較高時能獲得較高產量,因此,施肥以施足底肥為主,畝施底肥為農家肥1500~2000公斤,普鈣50~60公斤,硫酸鉀15~20公斤,尿素15~20公斤,或洋芋專用復合肥50~60公斤。②適時中耕培土:出苗后一周左右進行第一次中耕培土,以利結薯層次的增加;現雷期進行第二次中耕培土,目的在于降低結薯層的土壤溫度,改善通氣條件,有利于薯塊增長膨大。4、收獲貯藏:在馬鈴薯全株莖葉變黃,匍匐莖開始萎縮,提起莖桿抖動薯塊易落,且用手指輕擦薯塊,表皮易剝離時說明馬鈴薯已成熟可收獲,宜選擇睛天收獲,收獲后,剔除爛薯后入庫,種薯在通風透氣環境條件下貯藏,食用薯塊貯藏要避光黑暗條件下貯藏,避免薯皮發綠。
適宜種植區域:貴州省800米以上中拔海拔地區推廣種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