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種名稱:黔芋6號(區試名稱:B01-31-9)
審定編號:黔審薯2010001號
品種來源:貴州省馬鈴薯研究所、云南省農科院經濟作物研究所、貴州省威寧縣農業科學研究所用shepody/387136.14后代系選而成。
特征特性:中晚熟品種,全生育期85天。株高75厘米左右,株型直立,葉綠色,莖綠色。淺紫色花冠,天然結實少。匍匐莖中等,塊莖橢圓形,黃皮白肉,芽眼淺,薯皮光滑,塊莖整齊,大中薯率86.5%,食味中,該品種適于食用及薯片加工。耐肥力也較強、耐瘠薄性較差。結薯集中,大薯率較高。塊莖休眠期長、耐貯藏。
產量表現:省區試兩年平均畝產2176.9公斤,比對照米拉增產46.24%,增產點次為87.5%。2009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2097.0公斤,比對照增產60.2%,2個試點全部增產。
栽培技術要點:精選種薯:選擇薯形規整,具有本品種典型特征,薯皮光滑、色澤鮮明,重量為1~2兩大小適中的健康種薯作種。切成一般以30~40克為宜。切塊的用具要嚴格消毒,以防傳病。催芽播種:播種前20~30天進行種薯催芽,當地氣溫穩定通過8攝氏度即可播種。播種方式與密度 單壟單行以壟距(行距)70厘米,壟上只種一行,每畝4300~4500株左右。單壟雙行以壟距90-100厘米,每個壟上種兩行,兩行間距12~15厘米,每行的株距25厘米,兩行錯開播種(成拐子苗),每畝為4800~5300株。中耕培土:一般進行2次,第二次應在植株封壟前。施肥:基肥以腐熟的堆廄肥和人畜糞等有肥機為主旋耕入土,配合氮15%、磷10%、鉀20%的馬鈴薯專用復合肥80公斤/畝,于播種時按行距開溝條施,與土壤混合后播種。出苗后,要及早用清糞水加少量氮素化肥追施芽苗肥,以促進幼苗迅速生長。現蕾期結合培土追施一次結薯肥,以鉀肥為主,配合氮肥,施肥量視植株長勢長相而定。防治病蟲害:馬鈴薯的病害較多,常見的病害有病毒病、晚疫病、青枯病、環腐病、瘡痂病、等。晚疫病多在雨水較多時節和植株花期前后發生。應及早用甲霜靈或烯酰嗎啉進行防治。青枯病目前防治方法主要通過合理輪作、選用抗病品種以及用小整薯作種等措施進行防治。病毒病預防主要是及時防治田間蚜蟲、飛虱,配合綠亨病毒藥防治。
適宜種植區域:貴州省800米以上中高海拔地區推廣種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