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稱提升到國家糧食安全的高度,為時尚早
本報訊(記者 陳紅霞)“外資不是狼,不能因其進入中國市場過度拔高,提升到國家糧食安全問題上來。”日前,本報《中國種業走向何方?》系列報道見報后,業內專家致電記者表示,外資進入中國種業市場,應將其看作湖北種業快速發展的助推器。
外資能帶來先進生產力
“‘洋種子’在中國的推廣面積擴大,任由該趨勢發展下去,中國種業被外資控制,國家糧食安全必然受到威脅。”對于外資快速擴張的看法,這是當前學術界的主基調。
然而,在部分專家看來,外資進入,并非是件壞事。
湖北省農科院一專家表示,湖北種子企業運作模式落后,“所謂行業領頭羊,力量也很薄弱,”而拜爾、先鋒、夢三都等跨國種業巨頭,發展歷程上百年,其管理模式和市場運作方式,遠遠超出國內眾多種子企業。
“用產量更高的‘洋種子’,18億畝的耕地,只需要種10億畝就可滿足消費需求,還可騰出8億畝做其他事,”湖北省社會科學院農村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馬德富也說,應將外資看作先進生產力,加以合理利用。
刺激企業“積極應戰”
我省多家種子企業將外資入侵視為一種挑戰。
湖北省種子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袁國保表示,外資能引起湖北種業警覺,刺激企業修好內功,并學會動腦筋擴大市場,如讓中國種子出口,用其他方式,擴大市場份額。
湖北種子企業“被迫”應戰,武漢豐樂種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張業文也表示,能激起各企業“斗志”,推動湖北種業快速發展。
而中國油料所一專家也表示,外資或能成湖北種業擺脫落后局面的助推器。
談國家糧食安全為時尚早
湖北乃至中國眾多種子企業都無法與外資抗衡,未來,政策閘口一開,中國種業就一定被外資掌控?
馬德富并不認同,他舉了個例子,在山東,一種進口番茄品種,畝產能達2000多斤,但推廣面積并不廣。究其原因,該品種生產出來的產品市場接受度不高。
他說,種子是一種特殊的商品,如果消費力達不到,即使有再高的產量,也只會供過于求,“先進品種不一定有市場。”而多位專家也曾表示,現在就談國家糧食安全的問題,還為時尚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