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筍”是學名“石刁柏”的俗稱,英文名稱為Asparagus,拉丁文名稱為Asparagus Officnalis Linne。屬于百合科天門冬屬,為多年生宿根作物。
我國許多地區均有蘆筍野生種的生存,在東北地區人們稱蘆筍為“藥雞豆子”;在西北地區人們稱蘆筍為“假天麻”、“豬尾巴”、“假天門冬”;由于蘆筍的枝呈須狀,所以北京人稱為“龍須菜”、“螞蟻桿”、“狼尾巴根”;蘆筍嫩莖出土后形狀與我國古代的一種兵器“石刁”相似,枝葉展開酷似松柏的針狀葉,在植物分類學上就定名為“石刁柏”;蘆筍食用部分的嫩莖形狀如同蘆葦的嫩芽和竹筍,故我國人們將“石刁柏”稱之為“蘆筍”。現在全國各地都將“石刁柏”的學名改變為通用名稱“蘆筍”了。
蘆筍起源于歐洲地中海沿岸和小亞西亞一帶,蘆筍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歷史了,公元前234年至公元前149年,古羅馬的文獻中已有記載。15世紀傳入西歐各國,最早將蘆筍作為蔬菜食用的是古希臘人,并將蘆筍定名為Asparagus。大約在16世紀,荷蘭培育了世界上第一個蘆筍的栽培品種種,才使蘆筍在歐洲各國開始大面積栽培,并逐漸成為歐洲各國的主要蔬菜之一。在17世紀,隨著歐洲的大量移民將蘆筍栽培傳播到美洲,并逐漸傳播到世界各國栽培。
我國栽培蘆筍始于19世紀末或20世紀初,距今已有100余年的歷史了。當時僅在沿海一些大城市的近郊進行小面積栽培,如上海和天津等地區,專供外國僑民食用。
蘆筍作為蔬菜食用和出口栽培我國的臺灣省發展比較早,在20世紀50年代引種瑪麗·華盛頓系列品種栽培獲得成后在臺灣省進行迅速大面積推廣,1965年栽培面積為27萬畝達到了最高峰,蘆筍產品出口數量占全世界出口數量的50%以上,出口數量躍居世界第一位,為臺灣省創收了大量的外匯。
我國內地從1974年開始大面積栽培蘆筍,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蘆筍栽培面積迅速擴大,目前已成為世界蘆筍栽培面積最大、出口蘆筍產品最多的國家之一。蘆筍生產的發展,不但為國家創收了大量的外匯,支援了國家現代化的建設,使廣大筍農走上了發家致富之路;而且帶動了其它行業的發展,解決了一大批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蘆筍因含有豐富的營養和醫療保健物質,被列為“世界十大名菜”之一,在國際市場上享有蔬菜之王的美稱。由于蘆筍的經濟和食用價值較高,深受消費者的喜愛。蘆筍產品不僅在國際市場上十分緊俏、供不應求,而且在我國市場上也十分暢銷。
為了提高蘆筍的產量和品質,促進蘆筍生產的發展,國際社會對發展蘆筍生產非常重視。為此,國際園藝學會定期召開國際性的蘆筍生產會議,廣泛交流蘆筍優質高產栽培、病蟲害防治和良種培育等新技術。
蘆筍對氣候的適應性比較強,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充分利用我國得天獨厚的自然
條件和充足的勞動力資源,發展蘆筍生產,將成為促進我國高產高效創匯農業和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產業,也是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民收入,幫助農民脫貧奔小康的有效項目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