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定編號:國審稻2010054
品種名稱:臨旱1號
選育單位:山東省臨沂市水稻研究所
品種來源:臨稻10號/臨稻4號//鄭州早粳
特征特性:該品種屬粳型常規旱稻。在黃淮海地區作麥茬旱稻種植全生育期125天,比對照旱稻277晚熟8天。株高81.3厘米,穗長13.9厘米,每穗粒數96.9粒,結實率80.1%,千粒重26.4克。抗性:稻瘟病綜合抗性指數4.7,穗頸瘟損失率最高級5級;抗旱性5級。米質主要指標:整精米率70.5%,堊白粒率31.5%,堊白度2.3%,膠稠度82毫米,直鏈淀粉含量16.7%。
產量表現:2008年參加黃淮海麥茬稻區旱稻品種區域試驗,平均畝產340.8千克,比對照旱稻277增產10.4%(極顯著);2009年續試,平均畝產352.9千克,比對照旱稻277增產16.1%(極顯著)。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346.9千克,比對照旱稻277增產13.2%,增產點比例77.3%。2009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347.2千克,比對照旱稻277增產19.2%。
栽培技術要點:1.種子處理:播前種衣劑拌種,防地下害蟲和促壯苗。2.播種:該品種生育期稍長,應適當早播,黃淮地區一般應在6月15號前播種,每畝播量控制在7.5千克以下,條播,播深2~3厘米,行距27~30厘米,播后澆蒙頭水。3.除草:用旱稻田除草劑于播后苗前實施“土壤封閉”或于幼苗期“莖葉處理”后,輔以人工除草。4.肥水管理:每畝總施氮量控制在16 千克,氮磷鉀總體用量比例為2:1:1.5,基肥追肥比例為7:3,基肥畝施三元復合肥15~20千克,加施硫酸鋅1.5千克;4~5葉期每畝追施尿素7.5~10千克,拔節期每畝追施尿素3~5千克,抽穗至灌漿期可酌情進行葉面噴施0.3%磷酸二氫鉀2~3次,防止后期早衰。苗出齊后視情況酌情補水,在苗期、拔節期、孕穗至齊穗期、灌漿期遭遇干旱,應及時灌溉。5.病蟲防治:注意防治紋枯病、稻瘟病、條紋葉枯病以及稻縱卷葉螟、稻飛虱等病蟲害。
審定意見:該品種符合國家稻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該品種豐產性、穩產性好,抗倒能力強,抗旱能力中等,中感稻瘟病,米質較優。適宜在河南省、江蘇省、安徽省、山東省的黃淮流域作夏播旱稻種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