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種審定編號:渝審芥2010001
品種名稱:涪雜6號
選育單位:重慶市涪陵區農業科學研究所
品種來源:96050-2A×92118
特征特性:該品種屬中晚熟雜交種,播種至收獲160~165天,與永安小葉相當。株高50~55cm,開展度65~70cm左右,株型較緊湊,葉長橢圓、綠色,葉面微皺,無刺毛無蠟粉,葉緣近全緣,裂片3~4對。田間表現抗霜霉病,抗性優于對照“永安小葉”。
品質主要指標:瘤莖菜皮含量5.9%,空心率4.8%,加工成菜率35.2%,瘤莖含水量94.78%,菜形指數0.63,粗纖維(干基計)8.2‰,粗蛋白(干基計)32.96‰。
抗性評價:通過抗霜霉病的自然抗性鑒定,兩年鑒定平均發病率為100%,平均病情指數為38.6,比對照低28.29,其病指介于親本間,抗性優于母本,弱于父本,屬中抗霜霉病的新品種。三次室內苗期人工接種鑒定,莖瘤芥病毒病(TuMV)平均發病率為100%,平均病情指數為78.3。其發病率與對照“永安小葉”相同,病情指數比對照低20.0,屬中感品種,抗病毒病能力顯著優于對照。
產量表現:2006年參加重慶市莖瘤芥新品種區試,平均畝產1838.0公斤,比對照“永安小葉”增產2.9%;2007年續試,平均畝產2418.8公斤,比“永安小葉”增產4.74%,兩年平均畝產2128.4公斤,比“永安小葉”增產4.1%。2008年參加重慶市莖瘤芥新品種生產試驗,平均畝產2273.8公斤,比“永安小葉”增產9.2%。
適宜區域及栽培要點:1.該品種適宜重慶市海拔500m以下長江沿岸莖瘤芥主產區特別是霜霉病常發區作榨菜加工原料種植。2.在涪陵沿江海拔500m以下莖瘤芥主產區,9月10~15日播種,育苗移栽,培育壯苗,當菜苗具5~6片真葉時適時移栽,規格為1.0尺×1.0尺,每窩單株,畝植6000株左右,移栽前每畝用過磷酸鈣45.0公斤、氯化鉀10.0公斤作基肥窩施,移栽后及時施定根水,返青成活后用尿素7.0公斤/畝配合適當人畜糞水施提苗肥,11月上中旬瘤莖膨大始期用尿素24.5公斤/畝配合人畜糞水施膨大肥,12月下旬用尿素3.5公斤/畝配合人畜糞水作后期施肥,防止脫肥,次年1月下旬至2月上中旬收獲。注意防治根腫病、病毒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