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揚兩優013
一、審定編號 蘇審稻200901
二、來源與類型 原名“揚兩優412”,由江蘇里下河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以廣占63S×R13配組,于2005年育成,屬兩系雜交中秈稻組合。
三、適應范圍 適宜江蘇省中秈稻地區中上等肥力條件下種植。
四、產量水平及特征特性
2006-2007年參加江蘇省區試,兩年平均畝產565.3公斤,較對照Ⅱ優084增產3.3%,2006年較對照增產不顯著,2007年較對照增產極顯著;2008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52.4公斤,較Ⅱ優084增產2.5%。
株型較緊湊,穗型較大,分蘗力較強,葉色中綠,葉姿較挺,群體整齊度較好,后期熟色較好,抗倒性中等;接種鑒定中抗穗頸瘟,抗白葉枯病,中感紋枯病;省區試平均結果:每畝有效穗14.7萬,每穗實粒數149.3粒,結實率86.6%,千粒重28.2克。株高110厘米左右,全生育期134天左右,較Ⅱ優084早熟4-5天;米質理化指標據農業部食品質量檢測中心2008年檢測,長寬比3.2,整精米率68.3%,堊白粒率18.0%,堊白度1.8%,膠稠度84.0毫米,直鏈淀粉含量15.0%,達到國標三級優質稻谷標準。
五、栽培技術要點
1、適期播種,培育壯秧。一般5月上旬播種,濕潤育秧每畝凈秧板播量10公斤左右,旱育秧每畝凈秧板播量20公斤左右,每畝大田用種量1.5公斤左右。
2、適時移栽,合理密植。6月上中旬移栽,秧齡控制在30-35天,一般每畝栽插1.8-2萬穴,基本苗7-8萬。
3、科學肥水管理。一般每畝施純氮15公斤左右,配合施用磷鉀肥和有機肥,肥料運籌采取“前重、中控、后補”的原則。水漿管理上,淺水栽插,寸水活棵,薄水分蘗,適時排水擱田,生育后期注意干干濕濕、養根保葉,收割前7天斷水。
4、病蟲草害防治。秧田期和大田期注意防治灰飛虱、稻薊馬,中、后期要綜合防治紋枯病、螟蟲、稻飛虱等。
2、鹽兩優888
一、審定編號 蘇審稻200902
二、來源與類型 由江蘇沿海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以鹽582S×鹽恢888配組,于2004年育成,屬兩系雜交中秈稻組合。
三、適應范圍 適宜江蘇省中秈稻地區中上等肥力條件下種植。
四、產量水平及特征特性
2006-2007年參加江蘇省區試,兩年平均畝產572.9公斤,較對照Ⅱ優084增產7.1%,2006年增產6.3%,2007年增產7.8%,兩年增產均極顯著;2008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70.5公斤,較Ⅱ優084增產5.9%。
株型集散適中,長勢較旺,穗型較大,分蘗力較強,葉色淡綠,群體整齊度好,后期熟色好,抗倒性較強;接種鑒定中感白葉枯病、紋枯病,感穗頸瘟;省區試平均結果:每畝有效穗14.7萬,每穗實粒數154.5粒,結實率81.7%,千粒重27.4克。株高124厘米左右,全生育期137天左右,較Ⅱ優084早熟1-2天;米質理化指標據農業部食品質量檢測中心2008年檢測,長寬比3.2,整精米率64.6%,堊白粒率24.0%,堊白度3.6%,膠稠度85.0毫米,直鏈淀粉含量15.0%,達到國標三級優質稻谷標準。
五、栽培技術要點
1、適期播種,培育壯秧。一般4月底至5月上旬播種,濕潤育秧每畝凈秧板播量15公斤左右,旱育秧每畝凈秧板播量25公斤左右,每畝大田用種量1.5公斤左右。
2、適時移栽,合理密植。一般6月上中旬移栽,秧齡控制在35天左右,每畝栽插1.6-1.8萬穴,基本苗7-8萬。
3、科學肥水管理。一般畝施純氮15公斤左右,基面肥、分蘗肥以及穗肥的比例以4:3:3左右為宜。水漿管理上,淺水栽秧,寸水活棵,薄水分蘗,深水抽穗揚花,后期干濕交替,濕潤養老,高峰苗每畝不超過25萬,適時排水擱田,收割前5天斷水。
4、病蟲草害防治。秧田期和大田期注意防治灰飛虱、稻薊馬,中、后期要綜合防治紋枯病、螟蟲、稻飛虱等。特別要注意白葉枯病和穗頸稻瘟的防治。
3、鹽582S
一、審定編號 蘇審稻200903
二、來源與類型 由江蘇沿海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以廣占63S為母本,以中秈“桂99”為父本雜交選育,于2003年育成,屬秈型光溫敏不育系。
三、特征特性
株型較緊湊,分蘗性強,葉色稍深,株高75-80cm,5個伸長節間,主莖總葉片數14-15張;穗型中等,穗長21-22cm,平均每穗穎花數135-140粒,千粒重25-26克,播種至齊穗期72-75天,全生育期105天左右。
據中國水稻研究所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鑒定,育性轉換起點溫度在23℃和24℃之間。現場鑒定不育株率為100%,花粉敗性類型為無花粉型,不育性穩定。
開花習性好,花時較集中,正常氣候條件下,上午8:30-9:00始花,10:30-11:30盛花,陰天會推遲;開穎時間30-45分鐘;柱頭自然外露率70%左右,其中雙邊外露率30%左右,單邊外露率40%左右,異交結實率可達50%左右。
4、鹽粳11號
一、審定編號 蘇審稻200904
二、來源與類型 原名“鹽粳30192”,由鹽城市鹽都區農業科學研究所以鹽粳93272/鎮稻88,于2005年育成,屬中熟中粳稻品種。
三、適應范圍 適宜江蘇省淮北地區中上等肥力條件下種植。
四、產量水平及特征特性
2006-2007年參加江蘇省區試,兩年平均畝產615.6公斤,較對照鎮稻88增產4.5%,2006年增產4.7%,2007年增產4.3%,兩年增產均極顯著;2008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651.8公斤,較鎮稻88增產4.5%。
株型集散適中,長勢較旺,穗型中等,分蘗力較強,葉色淡綠,群體整齊度較好,后期熟色較好,抗倒性強;省區試平均結果:每畝有效穗19.5萬,每穗實粒數129.6粒,結實率91.5%,千粒重26.4克。株高95厘米左右,全生育期152天左右,較鎮稻88早熟1-2天;接種鑒定中感白葉枯病,感穗頸瘟,高感紋枯病;條紋葉枯病2006-2008年田間種植鑒定最高穴發病率16.3%(感病對照三年平均穴發病率69.6%);米質理化指標據農業部食品質量檢測中心2008年檢測,整精米率71.7%,堊白粒率24.0%,堊白度1.8%,膠稠度84.0毫米,直鏈淀粉含量16.7%,達到國標三級優質稻谷標準。
五、栽培技術要點
1、適期播種,培育壯秧。一般5月上旬播種,濕潤育秧每畝凈秧板播量25-30公斤,旱育秧每畝凈秧板播量35-40公斤,每畝大田用種量3.0-3.5公斤。
2、適時移栽,合理密植。一般6月上旬移栽,濕潤育秧秧齡30天左右,旱育秧35天左右,每畝栽插1.8-2.0萬穴,基本苗6-8萬。
3、科學肥水管理。一般每畝施純氮18-20公斤,基蘗肥與穗粒肥之比以6∶4為宜,栽后5-7天施用分蘗肥,葉齡余數3.5葉時施促花肥,葉齡余數為1時施保花肥。水漿管理上,淺水栽秧,寸水活棵,薄水分蘗,后期干濕交替,栽后總莖蘗數達到25-26萬時,分次適度擱田,高峰苗控制在30萬左右,孕穗揚花階段,保持淺水層,成熟前7天左右斷水,切忌斷水過早。
4、病蟲草害防治。播種前用藥劑浸種防治惡苗病和干尖線蟲病等種傳病蟲害,秧田期和大田期注意防治灰飛虱、稻薊馬,中、后期要綜合防治紋枯病、螟蟲、稻飛虱等。特別要注意穗頸稻瘟的防治。
5、連粳6號
一、審定編號 蘇審稻200905
二、來源與類型 原名“H01023”,由連云港市黃淮農作物育種研究所以鎮稻88//京4/109,于2004年育成,屬中熟中粳稻品種。
三、適應范圍 適宜江蘇省淮北地區中上等肥力條件下種植。
四、產量水平及特征特性
2006-2007年參加江蘇省區試,兩年平均畝產611.5公斤,較對照鎮稻88增產3.8%,兩年增產均極顯著;2008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669.4公斤,較鎮稻88增產7.3%。
株型集散適中,長勢較旺,穗型較大,分蘗力較強,葉色較綠,群體整齊度較好,后期熟色較好,抗倒性強;省區試平均結果:每畝有效穗18.3萬,每穗實粒數143.2粒,結實率87.1%,千粒重25.8克。株高100厘米左右,全生育期154天左右,與鎮稻88相當;接種鑒定中感白葉枯病、紋枯病,感穗頸瘟;條紋葉枯病2006-2008年田間種植鑒定最高穴發病率13.5%(感病對照三年平均穴發病率69.6%);米質理化指標據農業部食品質量檢測中心2008年檢測,整精米率68.4%,堊白粒率29.0%,堊白度2.6%,膠稠度84.0毫米,直鏈淀粉含量16.0%,達到國標三級優質稻谷標準。
五、栽培技術要點
1、適期播種,培育壯秧。一般5月上旬播種,濕潤育秧每畝播量20-25公斤,旱育秧每畝播量30-40公斤,每畝大田用種量3公斤左右。
2、適時移栽,合理密植。一般6月上旬移栽,濕潤育秧秧齡30天左右,旱育秧35天左右,每畝栽插1.8-2.0萬穴,基本苗6-7萬。
3、科學肥水管理。一般每畝施純氮20公斤左右,并注意磷鉀肥的配合施用,肥料運籌上施足基肥、酌施面肥、早施促蘗肥,確保有效分蘗臨界期總莖蘗數20萬左右。水漿管理上,做到淺水栽秧,寸水活棵,薄水分蘗,后期及時排水輕擱田,干濕交替,孕穗揚花階段,保持淺水層,成熟前7-10天斷水。
4、病蟲草害防治。播前用藥劑浸種防治惡苗病和干尖線蟲病等種傳病蟲害,秧田期和大田期注意防治灰飛虱、稻薊馬,中、后期要綜合防治紋枯病、螟蟲、稻飛虱等。特別要注意穗頸稻瘟的防治。
6、揚農稻1號
一、審定編號 蘇審稻200906
二、來源與類型 原名“揚20238”,由揚州大學農學院與揚州蘇農種業有限責任公司以武育粳3號/68001//武育粳3號/揚粳201,于2003年育成, 屬遲熟中粳稻品種。
三、適應范圍 適宜江蘇省蘇中及寧鎮揚丘陵地區中上等肥力條件下種植。
四、產量水平及特征特性
2005-2006年參加江蘇省區試,兩年平均畝產585.8公斤,較對照武育粳3號增產11.7%,兩年增產均極顯著;2007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35.8公斤,較武育粳3號增產6.1%,2008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626.0公斤,較對照揚輻粳8號增產7.5%。
株型緊湊,長勢較旺,穗型中等,分蘗力強,葉色較深,群體整齊度好,后期熟色好,抗倒性一般;省區試平均結果:每畝有效穗22.1萬,每穗實粒數117.2粒,結實率86.9%,千粒重24.3克。株高95厘米左右,全生育期156天左右,較武育粳3號遲熟3天;接種鑒定感白葉枯病、穗頸瘟,高感紋枯病;條紋葉枯病2006-2008年田間種植鑒定最高穴發病率25.9%(感病對照三年平均穴發病率69.6%);米質理化指標據農業部食品質量檢測中心2006年檢測,整精米率74.2%,堊白粒率29.0%,堊白度3.7%,膠稠度82.0毫米,直鏈淀粉含量17.0%,達到國標三級優質稻谷標準。
五、栽培技術要點
1、適期播種,培育壯秧。一般在5月上中旬播種,濕潤育秧每畝凈秧板播量20-25公斤,旱育秧每畝凈秧板播量40-45公斤,大田每畝用種量2.5-3.0公斤。
2、適時移栽,合理密植。一般6月上中旬移栽,秧齡30天左右,每畝栽插2.0萬穴左右,基本苗8-10萬。
3、科學肥水管理。一般畝施純氮18-20公斤,基蘗肥與穗肥比例以6:4為宜。基肥在整地前施入,栽插后5天施分蘗肥,穗肥以促花肥為主,促保兼顧。水漿管理上,薄水栽秧,淺水分蘗,寸水活棵,深水抽穗揚花,后期干濕交替。每畝總莖蘗數達到25-27萬時,分次適度擱田,高峰苗控制在33萬左右,收割前7-10天斷水。
4、病蟲草害防治。播前用藥劑浸種防治惡苗病和干尖線蟲病等種傳病蟲害,秧田期和大田期注意防治灰飛虱、稻薊馬,中、后期要綜合防治紋枯病、螟蟲、稻飛虱等。特別要注意白葉枯病和穗頸稻瘟的防治。
7、淮稻13號
一、審定編號 蘇審稻200907
二、來源與類型 原名“淮9862”,由江蘇徐淮地區淮陰農業科學研究所由淮6222(泗陽83486/中國91//連粳1號)系統選育,于2004年育成,屬遲熟中粳稻品種。
三、適應范圍 適宜江蘇省蘇中及寧鎮揚丘陵地區中上等肥力條件下種植。
四、產量水平及特征特性
2006-2007年參加江蘇省區試,兩年平均畝產612.2公斤, 2006年較對照武育粳3號增產12.1%,2007較對照揚輻粳8號增產9.7%,兩年增產均極顯著;2008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613.7公斤,較對照揚輻粳8號增產5.4%。
株型集散適中,長勢較旺,穗型中等,分蘗力中等,葉色深綠,群體整齊度較好,后期熟色較好,抗倒性較強;省區試平均結果:每畝有效穗19.2萬,每穗實粒數120.0粒,結實率87.9%,千粒重28.5克。株高105厘米左右,全生育期154天左右,較武育粳3號遲熟1天;接種鑒定中感白葉枯病,感穗頸瘟,高感紋枯病;條紋葉枯病2006-2008年田間種植鑒定最高穴發病率20.7%(感病對照三年平均穴發病率69.6%);米質理化指標據農業部食品質量檢測中心2006年檢測,整精米率73.3%,堊白粒率12.0%,堊白度1.3%,膠稠度82.0毫米,直鏈淀粉含量17.5%,達到國標二級優質稻谷標準。
五、栽培技術要點
1、適期播種,培育壯秧。一般5月上中旬播種,濕潤育秧每畝凈秧板播量25-30公斤,旱育秧每畝凈秧板播量40-45公斤,每畝大田用種量3公斤左右。
2、適時移栽,合理密植。一般6月上中旬移栽,濕潤育秧秧齡30天左右,旱育秧秧齡45天左右,每畝栽插2.0萬穴左右,基本苗7-8萬。
3、科學肥水管理。一般畝施純氮20公斤左右,肥料運籌掌握“前重、中穩、后補”的原則,基蘗肥與穗肥以6:4左右為宜,基肥在整地前施入,穗肥促保兼顧。水漿管理上,薄水栽秧,淺水分蘗,寸水抽穗揚花,后期干濕交替。總莖蘗數達20萬左右時,分次適度擱田,高峰苗控制在每畝28萬左右。成熟前5-7天斷水。
4、病蟲草害防治。播前用藥劑浸種防治惡苗病和干尖線蟲病等種傳病蟲害,秧田期和大田期注意防治灰飛虱、稻薊馬,中、后期要綜合防治紋枯病、螟蟲、稻飛虱等。特別要注意穗頸稻瘟的防治。
8、鹽粳10號
一、審定編號 蘇審稻200908
二、來源與類型 原名“鹽粳30237”,由鹽城市鹽都區農業科學研究所以2-271/鹽粳94173//武運粳8號,于2005年育成,屬遲熟中粳稻品種。
三、適應范圍 適宜江蘇省蘇中及寧鎮揚丘陵地區中上等肥力條件下種植。
四、產量水平及特征特性
2006-2007年參加江蘇省區試,兩年平均畝產616.9公斤,2006年較對照武育粳3號增產15.8%,2007年較對照揚輻粳8號增產7.8%,兩年增產均極顯著;2008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619.2公斤,較對照揚輻粳8號增產6.3%。
株型集散適中,長勢較旺,穗型中等,分蘗力較強,葉色深綠,群體整齊度較好,抗倒性較強;省區試平均結果:每畝有效穗20.6萬,每穗實粒數120.2粒,結實率92.5%,千粒重26.7克。株高106厘米左右,全生育期153天左右,與武育粳3號相當;接種鑒定中感白葉枯病,中抗穗頸瘟,高感紋枯病;條紋葉枯病2006-2008年田間種植鑒定最高穴發病率22.4%(感病對照三年平均穴發病率69.6%);米質理化指標據農業部食品質量檢測中心2008年檢測,整精米率66.3%,堊白粒率21.0%,堊白度1.9%,膠稠度84.0毫米,直鏈淀粉含量15.0%,達到國標三級優質稻谷標準。
五、栽培技術要點
1、適期播種,培育壯秧。一般5月上中旬播種,濕潤育秧每畝凈秧板播量25-30公斤,旱育秧每畝凈秧板播量40-45公斤,大田每畝用種量2.5-3.0公斤。
2、適時移栽,合理密植。一般6月上旬移栽,秧齡30-35天,每畝栽插1.8-2.0萬穴,基本苗保7-8萬。
3、科學肥水管理。一般畝施純氮20公斤左右,基蘗肥與穗肥之比以6:4為宜。水漿管理上,淺水栽秧,寸水活棵,薄水分蘗,深水抽穗揚花,后期干濕交替。每畝總莖蘗數達到22-24萬時,分次適度擱田,高峰苗控制在30萬左右,收獲前7天斷水。
4、病蟲草害防治。播種前用藥劑浸種防治惡苗病和干尖線蟲病等種傳病蟲害,秧田期和大田期注意防治灰飛虱、稻薊馬,中、后期要綜合防治紋枯病、螟蟲、稻瘟病、稻飛虱等。
9、鹽稻10號
一、審定編號 蘇審稻200909
二、來源與類型 原名“鹽稻866”,由江蘇沿海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以鹽稻8933糯/鹽稻9107,于2002育成, 屬遲熟中粳糯稻品種。
三、適應范圍 適宜江蘇省蘇中及寧鎮揚丘陵地區中上等肥力條件下搭配種植。
四、產量水平及特征特性
2006-2007年參加江蘇省區試,兩年平均畝產608.8公斤,2006年較對照武育粳3號增產12.7%,2007年較對照揚輻粳8號增產7.9%,兩年增產均極顯著;2008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91.6公斤,較對照揚輻粳8號增產1.6%。
株型集散適中,長勢較旺,穗型中等,分蘗力較強,葉色深綠,群體整齊度較好,抗倒性較強;省區試平均結果:每畝有效穗20.7萬,每穗實粒數125.2粒,結實率88.5%,千粒重24.5克。株高96厘米左右,全生育期156天左右,較武育粳3號遲熟3天;接種鑒定中感白葉枯病,中抗穗頸瘟,高感紋枯病;條紋葉枯病2006-2008年田間種植鑒定最高穴發病率11.8%(感病對照三年平均穴發病率69.6%);米質理化指標據農業部食品質量檢測中心2006年檢測,整精米率76.7%,膠稠度100.0毫米,直鏈淀粉含量1.3%,達到國標優質糯稻標準。
五、栽培技術要點
1、適期播種,培育壯秧。一般5月上中旬播種,濕潤育秧每畝凈秧板播量25-30公斤,旱育秧每畝凈秧板播量35-40公斤,大田每畝用種量2.5-3.0公斤。
2、適時移栽,合理密植。一般6月上中旬移栽,濕潤育秧秧齡35天左右,旱育秧齡20天左右,每畝栽插2.0萬穴,基本苗7-8萬。
3、科學肥水管理。一般畝施純氮20公斤左右,配合施用磷鉀肥,肥料運籌掌握“前重、中控、后補”的原則,氮肥前后期比例為6:4為宜。水漿管理上,淺水栽秧,寸水活棵,薄水分蘗,保水抽穗揚花,后期干濕交替。每畝總莖蘗數達到28萬時,分次適度擱田,收獲前7天斷水。
4、病蟲草害防治。播前用藥劑浸種防治惡苗病和干尖線蟲病等種傳病蟲害,秧田期和大田期注意防治灰飛虱、稻薊馬,中、后期要綜合防治紋枯病、螟蟲、稻飛虱等。
10、南粳45
一、審定編號 蘇審稻200910
二、來源與類型 原名“寧32213”,由江蘇省農科院糧食作物研究所以中粳315/鹽334-6//武運粳8號,于2004年育成,屬遲熟中粳稻品種。
三、適應范圍 適宜江蘇省蘇中及寧鎮揚丘陵地區中上等肥力條件下種植。
四、產量水平及特征特性
2006-2007年參加江蘇省區試,兩年平均畝產603.1公斤,2006年較對照武育粳3號增產10.6%,2007年較對照揚輻粳8號增產7.9%,兩年增產均極顯著;2008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618.8公斤,較揚輻粳8號增產6.3%。
株型較緊湊,長勢較旺,穗型中等,分蘗力較強,葉色淡綠,群體整齊度較好,后期熟相好,抗倒性中等;省區試平均結果:每畝有效穗19.3萬,每穗實粒數119.4粒,結實率91.2%,千粒重28.4克。株高105厘米左右,全生育期154天左右,較武育粳3號遲熟1天;接種鑒定中抗白葉枯病,感穗頸瘟,高感紋枯病;條紋葉枯病2006-2008年田間種植鑒定最高穴發病率23.3(感病對照三年平均穴發病率69.6%);米質理化指標據農業部食品質量檢測中心2006年檢測,整精米率70.7%,堊白粒率25.0%,堊白度1.5%,膠稠度80.0毫米,直鏈淀粉含量16.2%,達到國標三級優質稻谷標準。
五、栽培技術要點
1、適期播種,培育壯秧。一般5月上中旬播種,濕潤育秧每畝凈秧板播量25公斤左右,旱育秧每畝凈秧板播量40-45公斤,大田每畝用種量3.0公斤左右。
2、適時移栽,合理密植。一般6月上中旬移栽,秧齡30-35天,每畝栽插1.7-2.0萬穴,基本苗6-8萬。
3、科學肥水管理。一般畝施純氮20公斤左右,搭配施用磷鉀肥,基蘗肥與穗肥之比以6:4為宜,移栽后5-7天施分蘗肥。水漿管理上,淺水栽秧,寸水活棵,薄水分蘗,抽穗揚花時保持水層,后期干濕交替,收獲前10天斷水。
4、病蟲草害防治。播前用藥劑浸種防治惡苗病和干尖線蟲病等種傳病蟲害,秧田期和大田期注意防治灰飛虱、稻薊馬,中、后期要綜合防治紋枯病、螟蟲、稻飛虱等。特別要注意穗頸稻瘟的防治。
11、3優88
一、審定編號 蘇審稻200911
二、來源與類型 原名“連粳優05-2”,由連云港市農業科學院以3A×LC50-88配組,于2005年育成, 屬三系雜交中粳稻組合。
三、適應范圍 適宜江蘇省淮北、蘇中地區中上等肥力條件下種植。
四、產量水平及特征特性
2006-2007年參加江蘇省區試,兩年平均畝產592.2公斤,2006年較對照九優138增產11.2%,2007年較對照九優418增產3.5%,兩年增產均極顯著;2008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87.3公斤,較九優418增產4.5%。
株型較緊湊,長勢較旺,穗型較大,分蘗力較強,葉色較綠,群體整齊度較好,后期熟相好,抗倒性較強;省區試平均結果:每畝有效穗14.4萬,每穗實粒數171.0粒,結實率83.6%,千粒重25.8克。株高120厘米左右,全生育期149天左右,較九優418早熟3-4天;接種鑒定感白葉枯病,中抗穗頸瘟,感紋枯病;條紋葉枯病2006-2008年田間種植鑒定最高穴發病率25.6%(感病對照三年平均穴發病率69.6%);米質理化指標據農業部食品質量檢測中心2008年檢測,整精米率69.8%,堊白粒率29.0%,堊白度4.8%,膠稠度83.0毫米,直鏈淀粉含量15.2%,達到國標三級優質稻谷標準。
五、栽培技術要點
1、適期播種,培育壯秧。一般在5月上中旬播種,濕潤育秧每畝播量15-20公斤左右,旱育秧每畝播量20-30公斤,每畝大田用種量2.0公斤左右。
2、適時移栽,合理密植。一般6月上中旬移栽,秧齡控制在30-35天左右,每畝栽插1.6-1.8萬穴左右,每穴2-3苗,基本苗7萬左右。
3、科學肥水管理。一般每畝施純氮20公斤左右,基面肥、分蘗肥、穗粒肥的比例以2:3:5為宜。基肥以有機肥為主,早施重施分蘗肥,促前期早生快發,穗肥以保花肥為主。水漿管理上,淺水栽插,深水活苗,薄水分蘗,適時擱田,高峰苗不超過25萬,擱田后干干濕濕,抽穗后20天內保持淺水層,收獲前7-10天斷水。
4、病蟲草害防治。播前用藥劑浸種防治惡苗病和干尖線蟲病等種傳病蟲害,秧田期和大田期注意防治灰飛虱、稻薊馬,中、后期要綜合防治紋枯病、螟蟲、稻飛虱等。特別要注意白葉枯病和條紋葉枯病的防治。
12、揚粳4227
一、審定編號 蘇審稻200912
二、來源與類型 由江蘇里下河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以揚粳7057/黃葉9520,于2004年育成,屬早熟晚粳稻品種。
三、適應范圍 適宜江蘇省沿江及蘇南地區中上等肥力條件下搭配種植。
四、產量水平及特征特性
2006-2007年參加江蘇省區試,兩年平均畝產613.9公斤,較對照武運粳7號增產5.1%,2006年增產4.5%,2007年增產5.7%,兩年增產均極顯著;2008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634.5公斤,較對照武運粳7號增產15.0%。
株型集散適中,長勢較旺,穗型中等,分蘗力較強,葉色淺綠,群體整齊度較好,后期熟色較好,抗倒性較強;省區試平均結果:每畝有效穗20.2萬,每穗實粒數124.8粒,結實率91.0%,千粒重27.2克。株高103厘米左右,全生育期159天左右,較武運粳7號早熟1-2天;接種鑒定中感白葉枯病,中抗穗頸瘟,高感紋枯病;條紋葉枯病2006-2008年田間種植鑒定最高穴發病率38.9%(感病對照三年平均穴發病率69.6%);米質理化指標據農業部食品質量檢測中心2007年檢測,整精米率67.4%,堊白粒率7.0%,堊白度0.4%,膠稠度86.0毫米,直鏈淀粉含量15.8%,達到國標一級優質稻谷標準。
五、栽培技術要點
1、適期播種,培育壯秧。一般在5月中下旬播種,濕潤育秧每畝凈秧板播量15公斤左右,旱育秧每畝凈秧板播量30公斤左右,每畝大田用種量3-4公斤。
2、適時移栽,合理密植。一般6月中下旬移栽,秧齡控制在30-35天,每畝栽插2.0萬穴,基本苗8-10萬。
3、科學肥水管理。一般每畝施純氮20公斤左右,配合施用磷鉀肥。水漿管理上,淺水栽插,寸水活棵,薄水分蘗,當每畝總莖蘗數達到足夠穗數時,分次輕擱,后期干濕交替,成熟前7天斷水。
4、病蟲草害防治。播前用藥劑浸種防治惡苗病和干尖線蟲病等種傳病蟲害,秧田期和大田期注意防治灰飛虱、稻薊馬,中、后期要綜合防治紋枯病、螟蟲、稻飛虱等。特別要注意條紋葉枯病的防治。
13、澄糯218
一、審定編號 蘇審稻200913
二、來源與類型 由江陰市農業試驗站以“95D-5”(蘇御糯選系)經系統選育,于2004年育成,屬早熟晚粳糯稻品種。
三、適應范圍 適宜江蘇省沿江及蘇南地區中上等肥力條件下搭配種植。
四、產量水平及特征特性
2006-2007年參加江蘇省區試,兩年平均畝產634.1公斤,較對照武運粳7號增產8.8%,2006年增產3.2%,2007年增產14.5%,兩年增產均極顯著;2008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629.5公斤,較對照武運粳7號增產12.2%。
株型較緊湊,長勢較旺,穗型較大,分蘗力較強,葉色深綠,群體整齊度較好,后期熟色較好,抗倒性較強;省區試平均結果:每畝有效穗18.7萬,每穗實粒數131.2粒,結實率90.6%,千粒重27.5克左。株高103厘米左右,全生育期159天左右,較對照武運粳7號早熟1-2天;接種鑒定中感白葉枯病、紋枯病,感穗頸瘟;條紋葉枯病2006-2008年田間種植鑒定最高穴發病率50.0%(感病對照三年平均穴發病率69.6%);米質理化指標據農業部食品質量檢測中心2008年檢測,整精米率69.0%,膠稠度100.0毫米,直鏈淀粉含量1.3%,達到國標優質糯稻標準。
五、栽培技術要點
1、適期播種,培育壯秧。一般在5月中下旬播種,濕潤育秧每畝凈秧板播量30公斤左右,大田每畝用種量3-4公斤。
2、適時移栽,合理密植。一般6月中下旬移栽,秧齡控制在30天左右,每畝栽插1.8萬穴,基本苗7-8萬。
3、科學肥水管理。一般每畝施純氮18公斤左右,施足基肥,早施分蘗肥,重施分蘗肥,增施有機肥,純氮、五氧化二磷、氧化鉀施用比例以1:0.3:0.5左右為宜。水漿管理上,淺水栽插,寸水活棵,薄水分蘗,及時分次擱田,生育后期田間干干濕濕,養根保葉、活熟到老,收割前7天斷水。
4、病蟲草害防治。播前用藥劑浸種防治惡苗病和干尖線蟲病等種傳病蟲害,秧田期和大田期注意防治灰飛虱、稻薊馬,中、后期要綜合防治紋枯病、螟蟲、稻飛虱等。特別要注意穗頸稻瘟和條紋葉枯病的防治。
14、鎮稻12號
一、審定編號 蘇審稻200914
二、來源與類型 原名“鎮稻654”,由江蘇丘陵地區鎮江農業科學研究所以鎮香24/鎮稻511//武運粳8號,于2005年育成, 屬中熟晚粳稻品種。
三、適應范圍 適宜江蘇省太湖地區東南部中上等肥力條件下種植。
四、產量水平及特征特性
2006-2007年參加江蘇省區試,兩年平均畝產603.0公斤,較對照武運粳7號增產4.9%,2006年增產顯著,2007年增產極顯著;2008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625.3公斤,較對照武運粳7號增產6.5%。
株型較緊湊,長勢較旺,穗型較大,分蘗力中等,葉色中綠,后期熟色較好,抗倒性較強;省區試平均結果:每畝有效穗18.7萬,每穗實粒數131.4粒,結實率89.5%,千粒重26.9克。株高110厘米左右,全生育期164天左右,較武運粳7號遲熟3-4天;接種鑒定中抗白葉枯病,感穗頸瘟、紋枯病;條紋葉枯病2006-2008年田間種植鑒定最高穴發病率50.0%(感病對照三年平均穴發病率69.6%);米質理化指標據農業部食品質量檢測中心2006年檢測,整精米率69.5%,堊白粒率5.0%,堊白度0.5%,膠稠度82.0毫米,直鏈淀粉含量16.1%,達到國標一級優質稻谷標準。
五、栽培技術要點
1、適期播種,培育壯秧。一般5月中下旬播種,濕潤育秧每畝凈秧板播量25-30公斤左右,旱育秧每畝凈秧板播量40公斤左右,每畝大田用種量3-4公斤。
2、適時移栽,合理密植。一般6月中下旬移栽,秧齡控制在30天左右,旱育秧秧齡控制在25天左右,每畝栽插1.8萬穴,基本苗8萬左右。
3、科學肥水管理。一般畝施純氮20公斤左右,肥料運籌掌握“前重、中穩、后補”的原則,早施分蘗肥,拔節期穩施氮肥,增施磷鉀肥,后期看苗補施穗肥,基蘗肥與穗肥比例以6:4為宜。水漿管理上,掌握前期淺水勤灌促進早發,當每畝莖蘗數達到20萬左右時,分次適度擱田,最高苗控制在25-27萬。后期濕潤灌溉,切忌斷水過早。
4、病蟲草害防治。播前用藥劑浸種防治惡苗病和干尖線蟲病等種傳病蟲害,秧田期和大田期注意灰飛虱、稻薊馬的防治,中、后期要綜合防治紋枯病、螟蟲、稻飛虱等。特別要注意穗頸稻瘟和條紋葉枯病的防治。
15、南粳47
一、審定編號 蘇審稻200915
二、來源與類型 原名“寧55119”,由江蘇省農科院糧食作物研究所以72036/武運粳8號,于2005年育成,屬中熟晚粳稻品種。
三、適應范圍 適宜江蘇省太湖地區東南部中上等肥力條件下種植。
四、產量水平及特征特性
2006-2007年參加江蘇省區試,兩年平均畝產587.8公斤,較對照武運粳7號增產2.0%,2006年增產極顯著,2007年增產不顯著;2008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603.4公斤,較對照武運粳7號增產2.8%。
株型較緊湊,長勢較旺,穗型較大,分蘗力較強,葉色淡綠,群體整齊度較好,后期熟色較好,抗倒性較強;省區試平均結果:每畝有效穗19.9萬,每穗實粒數130.6粒,結實率85.7%,千粒重23.3克。株高103厘米左右,全生育期161天左右,較武運粳7號遲熟1-2天;接種鑒定中抗白葉枯病,感穗頸瘟、紋枯病;條紋葉枯病2006-2008年田間種植鑒定最高穴發病率11.6%(感病對照三年平均穴發病率69.6%);米質理化指標據農業部食品質量檢測中心2007年檢測,整精米率63.3%,堊白粒率17.0%,堊白度3.4%,膠稠度84.0毫米,直鏈淀粉含量16.8%,達到國標三級優質稻谷標準。
五、栽培技術要點
1、適期播種,培育壯秧。一般5月中下旬播種,濕潤育秧每畝凈秧板播量25公斤左右,旱育秧每畝凈秧板播量40-45公斤,每畝大田用種量4公斤左右。
2、適時移栽,合理密植。一般6月中下旬移栽,秧齡控制在30天,每畝栽插1.7-1.8萬穴,基本苗6-8萬。
3、科學肥水管理。一般畝施純氮20公斤左右,純氮、五氧化二磷、氧化鉀施用比例為2:1:1,肥料運籌掌握前重、中穩、后補的施肥原則,莖蘗肥與穗肥比例以6:4左右為宜,早施分蘗肥,拔節期穩施氮肥,后期施保花肥。水漿管理掌握淺水栽插,寸水活棵,薄水分蘗,適當露田,中期擱田后間隙灌溉,干干濕濕強桿壯根,后期濕潤灌溉,收割前10天斷水。
4、病蟲草害防治。播前用藥劑浸種防治惡苗病和干尖線蟲病等種傳病蟲害,秧田期和大田期注意灰飛虱、稻薊馬的防治,中、后期要綜合防治紋枯病、螟蟲、稻飛虱等。特別要注意穗莖稻瘟的防治。
16、95優161
一、審定編號 蘇審稻200916
二、來源與類型 由江蘇省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以95122A×晚161配組,于2005年育成,屬三系雜交晚粳稻組合。
三、適應范圍 適宜江蘇省沿江及蘇南地區中上等肥力條件下種植。
四、產量水平及特征特性
2006-2007年參加江蘇省區試,兩年平均畝產591.7公斤。2006年較對照蘇優22增產8.2%,增產極顯著,2007年較對照常優1號增產1.1%,增產不顯著;2008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652.7公斤,較對照常優1號增產6.4%。
株型較緊湊,長勢較旺,穗型較大,分蘗力中等,葉色淺綠,群體整齊度較好,后期熟色好,抗倒性較強;省區試平均結果:每畝有效穗15.6萬,每穗實粒數175.9粒,結實率86.5%,千粒重25.0克。株高115厘米左右,全生育期162天左右,較常優1號早熟1天;接種鑒定感白葉枯病、紋枯病,中抗穗頸瘟;條紋葉枯病2006-2008年田間種植鑒定最高穴發病率27.5%(感病對照三年平均穴發病率69.6%);米質理化指標據農業部食品質量檢測中心2007年檢測,整精米率67.7%,堊白粒率20.0%,堊白度3.0%,膠稠度82.0毫米,直鏈淀粉含量15.0%,達到國標二級優質稻谷標準。
五、栽培技術要點
1、適期播種,培育壯秧。一般在5月中下旬播種,濕潤育秧每畝凈秧板播量15-20公斤,旱育秧每畝凈秧板播量30-40公斤,每畝大田用種量1.5-2.0公斤。
2、適時移栽,合理密植。一般6月中下旬移栽,秧齡控制在30天左右,每畝栽插1.8萬穴左右,基本苗5-6萬。
3、科學肥水管理。一般每畝施純氮15-16公斤,在肥料運籌上,掌握前重、中穩、后補的原則,早施分蘗肥,拔節期穩施氮肥,增施磷鉀肥,后期看苗補施穗肥。水漿管理掌握前期淺水勤灌促進早發,中期干干濕濕強桿壯根,后期濕潤灌溉活熟到老,收割前7-10天斷水。
4、病蟲草害防治。播前用藥劑浸種防治惡苗病和干尖線蟲病等種傳病蟲害,秧田期和大田期注意防治灰飛虱、稻薊馬,中、后期要綜合防治紋枯病、螟蟲、稻飛虱等。特別要注意白葉枯病和條紋葉枯病的防治。
17、95122A
一、審定編號 蘇審稻200917
二、來源與類型 由江蘇省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以BT型粳稻不育系泗稻8號A為母本,以武運粳7號選系 “95122”為父本,進行回交轉育,于2004年育成,屬Bt型遲熟中粳稻不育系。
三、特征特性
植株較挺,分蘗力中等偏上,生長清秀,鞘綠色,葉片綠色,柱頭白色。株高95-100 cm,地上部分伸長節間5個,主莖葉片數16張,單株成穗 8-10個,不包頸,穗長17-19 cm,每穗總粒數110-120粒,千粒重27-28g,穎尖無色無芒。
育性穩定,不育株率為100%;花粉不育度99.9%以上,花粉敗育類型以圓敗為主。
開花習性好,花時較集中。正常氣候條件下,上午10∶00時始花,11∶30-12∶30時為日開花高峰,14:00左右終花,陰天會推遲;開穎角度平均30-35度,開閉穎歷時30-90分鐘,柱頭自然外露率為12%左右。
18、武陵粳1號
一、審定編號 蘇審稻200918
二、來源與類型 屬遲熟中粳稻品種,由揚州大學農學院、武進區稻麥育種場、江蘇省種子管理站采用分子標記輔助選擇技術,定向改良武育粳3號的條紋葉枯病抗性,通過多代回交選育而成。
三、適應范圍 適宜江蘇省蘇中及寧鎮揚丘陵地區中上等肥力條件下種植。
四、產量水平及特征特性
2008年江蘇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辦公室在淮安、揚州、泰州、南通、鹽城、南京等地組織鑒定試驗,平均畝產570.0公斤,較武育粳3號增產23.8%,增產極顯著。鑒定試驗平均結果:每畝有效穗20.3萬,每穗實粒數117.4粒,結實率95.4%,千粒重27.3克。株高103厘米左右,全生育期150天左右,與武育粳3號相當。
據省農科院植保所接種鑒定,中抗白葉枯病,感穗頸瘟,高感紋枯病;條紋葉枯病由省農科院植保所統一田間種植鑒定最高穴發病率5.3%(對照武育粳3號穴發病率58.2%);米質理化指標據農業部食品質量檢測中心2008年檢測,整精米率68.6%,堊白粒率54.0%,堊白度7.5%,膠稠度84.0毫米,直鏈淀粉含量15.3%;適口性經省品審辦組織有關專家品嘗,與武育粳3號相同。
五、栽培技術要點
1、適期播種,培育壯秧。一般5月上中旬播種,濕潤育秧每畝凈秧板播量25-30公斤,旱育秧每畝凈秧板播量40-45公斤,每畝大田用種量4公斤左右。
2、適時移栽,合理密植。6月上中旬移栽,濕潤育秧秧齡30天左右,旱育秧秧齡45天左右,一般每畝栽插2.0萬穴左右,基本苗保7-8萬。
3、科學肥水管理。一般畝施純氮20公斤左右,掌握“前重、中穩、后補”的原則,基蘗肥與穗肥之比以6:4,基肥在整地前施入,穗肥促保兼顧。水漿管理上,薄水栽秧,淺水分蘗,寸水抽穗揚花,后期干濕交替。總莖蘗數達20萬左右時,分次適度擱田,高峰苗調控在28萬左右。成熟前5-7天斷水,活熟到老。
4、病蟲草害防治。播前用藥劑浸種防治惡苗病和干尖線蟲病等種傳病蟲害,秧田期和大田期注意防治灰飛虱、稻薊馬,中、后期要綜合防治紋枯病、螟蟲、稻飛虱等。特別要注意穗頸稻瘟和黑條矮縮病的防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