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蘇雜棉22B
一、審定編號 蘇審棉200801
二、來源與類型 原名“墾棉022B”,由江蘇省農墾集團公司農業發展部以泗棉3號和H89-27雜交后代99149為母本,太倉121選系01-147為父本,于1999年配組,2002年育成,屬中熟陸地棉雜交一代種。
三、適應范圍 適宜江蘇省枯、黃萎病發病較輕的地區種植。
四、產量水平及特征特性
2005-2006年參加江蘇省區試,兩年平均子棉畝產240.5公斤,較對照蘇棉9號增產10.3%,皮棉畝產97.7公斤,較對照增產9.1%,兩年增產均極顯著;2007年生產試驗子棉畝產231.2公斤,較對照泗雜3號減產0.3%,皮棉畝產96.6公斤,較對照減產2.2%。
出苗好,長勢較強,后期不早衰。株型較緊湊,果枝較長、平展,莖桿粗壯,茸毛較多,葉片較小,葉色中等,鈴卵圓形、中等大小,吐絮暢。省區試平均結果:生育期135天,株高109.9厘米,果枝19.1臺,單株成鈴27.8個,單鈴子棉重5.4克,衣分40.4%,子指9.7克,霜前花率89.8%。纖維品質據農業部棉花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測試:上半部平均長度30.0毫米,馬克隆值5.0,斷裂比強度31.1厘牛/特克斯,紡紗均勻性指數150。病圃鑒定結果:枯萎病指14.4,黃萎病指34.8,耐枯萎病,耐黃萎病。
五、栽培技術要點
1、適期播種。營養缽育苗,4月初播種,5月中下旬移栽;地膜直播,4月下旬播種。
2、合理密植。一般田塊移栽密度1800-2000株/畝;地膜直播密度2000-2200株/畝。
3、科學施肥。全生育期畝用純氮 22-25公斤,五氧化二磷7-8公斤,氧化鉀15-18公斤,適量補充多元微肥(噴施)。氮肥使用比例:基肥約占25-30%,中后期追肥占70-75%,前輕后重;磷肥以基肥施用為主;鉀肥以基肥和中期追肥為主。
4、化學調控。全生育期化調3-4次,在苗蕾期畝用縮節胺純品1.0克左右,初花期2.0克左右,盛花結鈴期3.0克左右,打頂后5-7天3.0克左右適度調控。
5、病蟲草害防治。及時中耕除草,防治好棉鈴蟲、盲蝽象、蚜蟲、紅蜘蛛、煙粉虱和斜紋夜蛾等害蟲。
2、鹽雜3號
一、審定編號 蘇審棉200802
二、來源與類型 原名“鹽農雜1號”,由鹽城市育新種業有限公司以渝棉1號和泗棉3號雜交后代1138為母本,蘇棉12號選系2110為父本,于1999年配組,2002年育成,屬中熟陸地棉雜交一代種。
三、適應范圍 適宜江蘇省枯、黃萎病發病較輕的地區種植。
四、產量水平及特征特性
2005-2006年參加江蘇省區試,兩年平均子棉畝產237.8公斤,較對照蘇棉9號增產7.2%,皮棉畝產95.0公斤,較對照增產5.1%,兩年增產均極顯著;2007年生產試驗子棉畝產250.5公斤,較對照泗雜3號增產8.0%,皮棉畝產102.7公斤,較對照增產3.9%。
出苗較好,長勢強,后期不早衰。株型較松散,果枝較長、平展,莖桿粗壯,茸毛較多,葉片較大,葉色較深,鈴大、卵圓形,吐絮較暢。省區試平均結果:生育期137天,株高116.1厘米,果枝19.5臺,單株成鈴22.9個,單鈴子棉重5.9克,衣分39.9%,子指10.6克,霜前花率81.5%。纖維品質據農業部棉花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測試:上半部平均長度30.2毫米,馬克隆值5.1,斷裂比強度31.0厘牛/特克斯,紡紗均勻性指數148。病圃鑒定結果:枯萎病指15.8,黃萎病指30.3,耐枯萎病,耐黃萎病。
五、栽培技術要點
1、適時播種。營養缽育苗,4月初播種,每缽1-2粒健籽。
2、合理密植。中上等肥力田塊移栽密度每畝1800株左右,肥力差的田塊適當增加密度。
3、科學施肥。全生育期畝用純氮 20公斤左右,五氧化二磷7-8公斤,氧化鉀10-12公斤。氮肥使用比例:基肥約占25-30%,中后期追肥占70-75%;磷肥以基肥施用為主;鉀肥以基肥和早中期追肥為主,比例各占50%。
4、化學調控。全生育期化調3-4次,畝縮節胺純品用量:苗蕾期1.0克左右,初花期2.0克左右,盛花結鈴期3.0克左右,打頂后5-7天3.0克左右適度調控。
5、病蟲草害防治。及時中耕除草,防治好棉鈴蟲、盲蝽象、蚜蟲、紅蜘蛛、煙粉虱和斜紋夜蛾等害蟲。
3、明棉1號
一、審定編號 蘇審棉200803
二、來源與類型 原名“明棉860”,由江蘇明天種業科技有限公司以蘇棉8號/長絨3號//蘇棉8號///蘇棉8號,于2003年育成,屬中熟陸地棉常規品種。
三、適應范圍 適宜江蘇省枯、黃萎病發病較輕的地區種植。
四、產量水平及特征特性
2005-2006年參加江蘇省區試,兩年平均子棉畝產221.7公斤,較對照蘇棉9號增產14.8%,皮棉畝產88.4公斤,較對照增產11.1%,兩年增產均極顯著;2007年生產試驗子棉畝產217.9公斤,較對照泗抗1號增產5.8%,皮棉畝產87.6公斤,較對照增產2.4%。
出苗較好,長勢較弱,后期不早衰。株型較緊湊,果枝較長、平展,莖桿較粗壯,茸毛多,葉片較小,葉色淺,鈴卵圓形、較大,吐絮暢。省區試平均結果:生育期134天,株高110.9厘米,果枝17.2臺,單株成鈴23.6個,單鈴子棉重5.7克,衣分40.0%,子指11.2克,霜前花率91.6%。纖維品質據農業部棉花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測試:上半部平均長度29.3毫米,馬克隆值5.2,斷裂比強度29.5厘牛/特克斯,紡紗均勻性指數134。病圃鑒定結果:枯萎病指19.9,黃萎病指26.3,耐枯萎病,耐黃萎病。
五、栽培技術要點
1、適期播種。營養缽育苗,3月底至4月初播種,5月上中旬移栽;地膜直播棉4月20日左右播種。
2、合理密植。大田移栽密度2000-2500株/畝,地膜直播密度2500-2800株/畝。
3、科學施肥。每畝施純氮20公斤左右,五氧化二磷6-8 公斤,氧化鉀6-8公斤。
4、化學調控。畝用縮節胺純品8.0克左右,分別于盛蕾期1.0-1.5克,初花期2.0-2.5克,打頂后3.0-3.5克進行噴施。
5、病蟲草害防治。及時中耕除草,防治好棉鈴蟲、盲蝽象、蚜蟲、紅蜘蛛、煙粉虱和斜紋夜蛾等害蟲。
4、蘇棉25
一、審定編號 蘇審棉200804
二、來源與類型 原名“5168”,由江蘇蘇農種業科技有限公司以泗棉3號/豫棉28,于2003年育成,屬中熟陸地棉常規品種。
三、適應范圍 適宜江蘇省枯、黃萎病發病較輕的地區種植。
四、產量水平及特征特性
2005-2006年參加江蘇省區試,兩年平均子棉畝產213.8公斤,較對照蘇棉9號增產10.7%,皮棉畝產85.5公斤,較對照增產7.5%,兩年增產均極顯著;2007年生產試驗子棉畝產221.0公斤,較對照泗抗1號增產7.3%,皮棉畝產90.5公斤,較對照增產5.8%。
出苗較好,長勢較強,后期不早衰。株型較松散,果枝較長、平展,莖桿較粗壯,茸毛較多,葉片較小,葉色較深,鈴卵圓形、中等大小,吐絮暢。省區試平均結果:生育期134天,株高105.0厘米,果枝17.5臺,單株成鈴24.2個,單鈴子棉重5.5克,衣分40.1%,子指9.7克,霜前花率91.2%。纖維品質據農業部棉花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測試:上半部平均長度30.0毫米,馬克隆值5.0,斷裂比強度30.3厘牛/特克斯,紡紗均勻性指數144。病圃鑒定結果:枯萎病指17.1,黃萎病指31.3,耐枯萎病,耐黃萎病。
五、栽培技術要點
1、適期播種。營養缽育苗,4月上旬播種;地膜直播4月20日前后播種。
2、合理密植。高肥力田塊1800-2000株/畝,中等肥力田塊2000-2500株/畝,肥力差的田塊2500株/畝以上。
3、科學施肥。施足基肥,重施花鈴肥,補施蓋頂肥,并做到氮、磷、鉀肥合理搭配,注重適量增加鉀肥及有機肥以防后期早衰。全生育期畝用純氮 20-25公斤,五氧化二磷6-8公斤,氧化鉀18-20公斤。
4、化學調控。畝用縮節胺純品10.0克左右,在盛蕾期、初花期、盛花期及打頂以后分別噴施1.5克、2.0-2.5克、3.0克、3.5-4.0克。
5、病蟲草害防治。及時中耕除草,防治好棉鈴蟲、盲蝽象、蚜蟲、紅蜘蛛、煙粉虱和斜紋夜蛾等害蟲。
5、蘇棉26
一、審定編號 蘇審棉200805
二、來源與類型 原名“鹽農1號”,由鹽城市育新種業有限公司以渝棉1號/蘇棉12號選系210,于2003年育成,屬中熟陸地棉常規品種。
三、適應范圍 適宜江蘇省枯、黃萎病發病較輕的地區種植。
四、產量水平及特征特性
2005-2006年參加江蘇省區試,兩年平均子棉畝產221.7公斤,較對照蘇棉9號增產14.8%,皮棉畝產87.9公斤,較對照增產10.4%,兩年增產均極顯著;2007年生產試驗子棉畝產230.3公斤,較對照泗抗1號增產11.8%,皮棉畝產93.6公斤,較對照增產9.4%。
出苗一般,長勢較強,后期不早衰。株型較松散,果枝較長、平展,莖桿粗壯,茸毛較多,葉片較大,葉色較深,鈴大、卵圓形,吐絮暢。省區試平均結果:生育期135天,株高113.0厘米,果枝16.9臺,單株成鈴23.4個,單鈴子棉重6.0克,衣分39.8%,子指11.1克,霜前花率89.8%。纖維品質據農業部棉花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測試:上半部平均長度29.8毫米,馬克隆值4.9,斷裂比強度30.8厘牛/特克斯,紡紗均勻性指數144。病圃鑒定結果:枯萎病指15.7,黃萎病指22.2,耐枯萎病,耐黃萎病。
五、栽培技術要點
1、適時播種。營養缽育苗,4月上旬播種,每缽1-2粒健籽,實行雙膜育苗。
2、合理密植。中上等肥力條件的田塊每畝移栽密度2000株左右,肥力差的田塊適當增加密度。
3、科學施肥。全生育期畝用純氮 20公斤左右,五氧化二磷7-8公斤,氧化鉀10-12公斤。氮肥使用比例:基肥約占25-30%,中后期追肥占70-75%;磷肥以基肥施用為主;鉀肥以基肥和早中期追肥為主,比例各占50%。
4、化學調控。全生育期化調3-4次,畝縮節胺純品用量:苗蕾期1.0克左右,初花期2.0克左右,盛花結鈴期3.0克左右,打頂后5-7天3.0克左右適度調控。
5、病蟲草害防治。及時中耕除草,防治好棉鈴蟲、盲蝽象、蚜蟲、紅蜘蛛、煙粉虱和斜紋夜蛾等害蟲。
6、蘇棉27
一、審定編號 蘇審棉200806
二、來源與類型 原名“TK9988”,由江蘇沿江地區農科所以通91-582/GK22,于2000年育成,屬轉抗蟲基因常規棉品種。
三、適應范圍 適宜江蘇省枯、黃萎病發病較輕的地區種植。應嚴格按照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允許的范圍推廣。
四、產量水平及特征特性
2001-2002年參加江蘇省區試,兩年平均子棉畝產233.7公斤,較對照泗棉3號增產8.2%,皮棉畝產100.6公斤,較對照增產4.7%,兩年增產均極顯著;2004年生產試驗子棉畝產277.0公斤,較對照蘇棉9號增產15.5%,皮棉畝產107.4公斤,較對照增產10.7%。
出苗一般,長勢較強。株型較松散,果枝上舉,莖桿粗壯,茸毛較少,葉片較大,葉色較深,鈴卵圓形、較小,吐絮暢。省區試平均結果:生育期135天,株高94.9厘米,果枝16.9臺,單株成鈴23.6個,單鈴子棉重4.8克,衣分43.1%,子指9.8克,霜前花率85.3%。纖維品質據農業部棉花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測試:上半部平均長度30.2毫米,馬克隆值5.2,斷裂比強度31.1厘牛/特克斯,紡紗均勻性指數139。病圃鑒定結果:枯萎病指17.1,黃萎病指23.7,耐枯萎病,耐黃萎病。中抗棉鈴蟲。
五、栽培技術要點
1、適期播種。營養缽育苗,4月上旬播種。
2、合理密植。大田移栽密度2000株/畝左右。
3、科學施肥。施足基肥;重施花鈴肥,分兩次追施;酌情補施蓋頂肥。全生育期畝施純氮20-23公斤,五氧化二磷7-10公斤,氧化鉀17-23公斤。
4、化學調控。全生育期化調3次,一般在盛蕾初花期畝用縮節胺純品1.5-2.0克,盛花結鈴期2.5-3.0克,打頂后5-7天3.0克進行噴施。
5、病蟲草害防治。及時中耕除草,防治好棉鈴蟲、盲蝽象、蚜蟲、紅蜘蛛、煙粉虱和斜紋夜蛾等害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