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種(生態)類型:半冬性
審定編號:皖麥2016003
申請人:亳州市農業科學研究院
育種人:亳州市農業科學研究院
品種來源:萊州953(山東萊州市農科所)/AK58//AK58(河南新鄉百泉農專)
主要特征特性:幼苗半匍匐,葉片中等,越冬期抗寒性好。分蘗力較強,成穗率較高;春季生長發育穩健,兩極分化較快。株型半緊湊,彈性較好,蠟粉中等,旗葉斜舉,較抗倒伏。長方型穗,長芒、白殼、白粒,籽粒半角質到角質,飽滿度較好。2012-2013、2013-2014兩年度區域試驗結果:平均株高86厘米左右,與對照品種相當。畝穗數為41萬、穗粒數32粒、千粒重46克。全生育期226天左右,與對照品種(皖麥52)相當。
抗性表現:經安徽農業大學接種抗性鑒定,2013年中抗白粉病(4級)、中感赤霉病(嚴重度3.1)、中感紋枯病(病指37);2014年中感白粉病(5級),中抗赤霉病(嚴重度2.4),中感紋枯病(病指36)。
品質表現:經農業部谷物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哈爾濱)檢驗,2013年品質分析結果,容重806克/升,粗蛋白(干基)14.43%,濕面筋32.0%,面團穩定時間9.3分鐘,吸水率59.1%,硬度指數67.0;2014年品質分析結果,容重704克/升,粗蛋白(干基)14.78%,濕面筋31.6%,面團穩定時間6.3分鐘,吸水率62.2%,硬度指數65.7。
產量表現:在一般栽培條件下,2012-2013年度區域試驗畝產483.2公斤,較對照品種增產5.2%(不顯著);2013-2014年度區域試驗畝產596.5公斤,較對照品種增產7.36%(顯著)。
2014-2015年度生產試驗畝產524.6公斤,較對照品種增產7.13%。
栽培技術要點:適播期10月5-25日,基本苗12-14萬/畝,平衡施肥,氮肥后移(拔節中后期追肥),后期搞好病、蟲害防治。注意:旋耕后耙實或鎮壓,土壤達到上虛下實。播種深度3-4厘米。
適宜推廣區域:沿淮、淮北地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