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江南晚
據中央媒體報道,在山東壽光等大型蔬菜基地,洋種子已占據半壁江山,國產種業面臨危機。5月17日采訪了解到,無錫現有8家種子經營公司,隨著外來品種逐漸擴張,地產品種也出現了種植面積縮小、質量下降的問題。
茄果蔬菜大多是洋種
惠山區益家康蔬菜基地,種植的蔬菜品種有30多種,每天供應葉菜40噸。使用的種子中,圣女果、青皮南瓜和“夏地”青菜都是進口品種。負責采購種子的張師傅表示,目前國內種業的培育技術相對落后,部分品種不得不依賴進口。
青菜價格是菜價的風向標,青菜價格高企時整體菜價也會上漲。一到伏缺期,不少蔬菜品種,尤其是不耐高溫的青菜供應量就會下滑。張師傅介紹,日本的“夏地”青菜不僅抗高溫抗病蟲害,而且產量比國產品種高出不少,彌補了伏缺期蔬菜減產的不足。不過,洋種子的價格也很厲害,國產種子是論斤賣,洋種子是論顆賣。
“洋種子在茄果類蔬菜種植中用得比較多,葉菜中較少。”錫山區農業技術推廣站華站長反映,洋種子在無錫蔬菜種植中的占比相對全國較小,在30%-50%;而茄果類的番茄、黃瓜、彩椒、西藍花和蘿卜等品種用得比較多。華站長表示,洋種子的抗病蟲害能力強,長勢快,而且果形圓整,但價格是國產種子的2-10倍,產量卻沒有成比例提高,只能高出1/3,至多1/2。除了立體栽培、溫室栽培和反季節栽培外,不少散戶菜農舍不得在效益低、用量大的葉菜中使用洋種子。茄果類蔬菜收益率相對較高,顧客對果形要求高,本地菜農用洋種的比較多。
部分地產品種已消失
“無錫的茭白和水芹是地方特色品種。”張師傅說,水生蔬菜一直是無錫的特色品種,但是隨著外菜品種的不斷混雜,在品質上已經和原先的品種有了一定差距。正是看到了這一點,公司從去年開始請專門技術人員留種,盡量把無錫本地的名特優品種保留下來。
華站長認為,傳統品種最缺乏的是良種繁育技術。“無錫人喜歡吃白桿多的水芹,就要在生長過程中看哪株白桿多產量高,這樣才能把優良品種保留下來。”她表示,現在選種和育種的工作一般由農民自己完成,技術部門參與,但是因為缺少品種選育和測試報告,推廣和品種繁育的力度都相對較弱。
引進新品要過實驗關
據了解,無錫持有經營許可證的8家種子公司中,6家主要經營水稻、小麥和油菜種子,2家經營蔬菜種子。市農業技術推廣總站種副站長奚茂興專門從事農作物新品種的引進、試驗和推廣工作。他表示,每引進一個新品種都要在“試驗田”里進行試種,證明在產量、抗病性和安全性上達到要求后,才能在全市范圍內推廣,因此無錫的種子安全沒有問題。目前無錫種植的大田作物,如水稻、小麥和油菜等,都是國內品種且經過了試驗認證。說到洋種子的影響,這位專家表示,一方面國外轉基因水稻、小麥的安全性,至今還是業內爭論的話題;另外一方面,棉花、大豆和玉米作物的洋種子產量高,在國內市場占有率高,給民族種業帶來一定的挑戰。(榮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