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錄良 文章來源:鳳翔專家組
線辣椒是鳳翔縣的主要經濟作物之一,常年種植面積10萬畝。品種主要為陜早紅、陜研168及辣豐系列 、湘研系列、辛香8號等。
近年來,隨著復種指數的提高,辣椒疫病發病田塊逐年增多,受害程度越來越嚴重。據我站近年來調查監測,線辣椒疫病的盛發期在7-9月,高溫、高濕的氣候條件,田間土壤積水,或干旱時大水漫灌,以及多年連作、重茬地塊發病普遍,危害較重。辣椒疫病對產量、品質影響極大,嚴重時減產50%以上,甚至造成毀滅性的危害。
一、辣椒疫病發病特征
辣椒疫病是由疫霉菌(真菌)侵染所致的土傳病害,病菌主要靠灌水傳播。苗期染病幼苗莖基部呈水浸狀、暗綠色病斑,后形成梭形大斑,病部軟腐呈蜂腰狀,致使幼苗折倒;成株期發病,葉、枝、莖、果均可受害。葉片染病病斑呈近圓形,中央暗褐色,邊緣黃綠色。果實發病始于蒂部,呈暗綠色水浸狀病斑,后變軟腐,濕度大時產生白色霉層,干燥后呈僵果殘留在植株上。枝部染病呈環繞狀褐色條斑。莖部受侵染維管束呈褐色,植株迅速凋萎、直至死亡。
二、發生條件及發病規律
該病菌主要以卵孢子隨病殘體在土壤中越冬,種子也可帶菌成為初侵染源。翌年環境適宜時,卵孢子萌發侵染根頸和莖基部,或產生游動孢子,經灌水傳播,從辣椒氣孔、傷口和表皮侵入,多在積水處形成發病中心。病菌在10℃~37℃均能生長發育,尤以30℃為最適,在高溫多雨季節,病菌生長發育快,不斷產生游動孢子,并隨風、水滴、土粒等傳播,形成再侵染,3~5天即可釀成疫病田間流行。
三、防治措施
不同茬口、品種、氣候、田間管理等均可影響辣椒疫病發生,因此辣椒疫病的防治要采取綜合防治措施:
1、選用抗病品種。選用辣豐系列及湘研系列、辛香8號等雜交一代辣椒新品種。
2、合理輪作倒茬。實行3年以上的輪作倒茬,要避開辣椒、番茄、茄子等茄科蔬菜。應與玉米、大豆、十字花科蔬菜、蔥蒜類蔬菜進行輪作倒茬,以減少土壤病菌量,降低發病率。
3、培育無病壯苗。播前進行種子消毒及床土消毒,苗床發現病苗要及時拔除,并全面噴藥,防止病菌繼續擴散蔓延,培育健壯無病苗。種子消毒將種子用52攝氏度溫水浸30分鐘后移入冷水中冷卻,撈出后拌少量草木灰后播種;苗床消毒每平方米苗床用 8克 40%乙磷鋁或25%瑞毒霉可濕性粉劑,與15千克細土拌勻,播種時用1/3藥土墊底,2/3藥土蓋種。
4、土壤處理:在辣椒重茬地、或上年疫病重發的田塊,定植前可結合整地用殺毒礬拌干細土撒在土壤中。達到殺滅土壤病菌的目的。
5、帶藥移栽:辣椒移栽前應選用25%甲霜靈可濕性粉劑或64%殺毒礬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浸泡辣椒根10-15分鐘,并進行灌穴,每穴澆灌50?60毫升藥水坐窩。
6、加強田間管理;辣椒植株健壯生長,提高抗病能力,減少發病。①實行測土配方施肥。合理配合施用氮、磷、鉀,補施微量元素肥料,防止植株徒長。②淺中耕。在辣椒種植大行內進行淺中耕,可降低土壤濕度,增加土壤透氣性,提高辣椒根系的抗病力。③嚴禁大水漫灌,改大水串灌為小水細灌或隔行澆水,有條件的可滲灌,盡量避免植株基部觸水。④后期遇連陰雨或暴雨時,要注意防積水。⑤田間管理中盡量減少人為機械創傷,避免人為造成傷口和病菌侵入。
7、拔除中心病株:發病始期及時拔除中心病株,帶出田外銷毀。辣椒收獲后,要徹底清理殘枝落葉集中銷毀。
8、化學防治:
辣椒定植后至高溫雨季來臨之前應以預防為主,雨后搶晴用藥,重點噴灑地表及植株基部。當始發病時,可選用72%杜邦克露800倍液,或75%代森錳鋅400~500倍液,隔7-10天噴霧1次,連防2-3次。
辣椒中后期正值高溫高濕季節,病菌急速繁殖易發病,此期應定時用藥防治,可選用25%甲霜靈或64%殺毒礬或40%甲霜銅500倍液噴霧防治;病情較重時可灌根2-3次(間隔期5-7天),以防再侵染。2009年在鳳翔縣橫水鎮線辣椒疫病藥效防治試驗,福帥得(日本進口)防治辣椒疫病效果優于其它常用藥劑,防效可達85-90%。
田間施藥時應注意由辣椒植株下部往上噴霧,對莖稈、葉片、果實均要噴霧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