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眾日報
□記 者 王亞楠 通訊員 王祥峰 報道
本報濟南訊 日前,省農科院蔬菜研究所、省農業專家顧問團蔬菜分團、山東省蔬菜種業創新聯盟在濟南聯合發布了35個蔬菜專用品種,這些均為我省育種單位近年來自主選育而成,包含瓜類、茄果類、大白菜、洋蔥等多個種類,有些已經替代了部分進口品種,為進口種子國產化開了一個好頭。其中,“魯厚甜1號”甜瓜等6個品種還進行了品種權轉讓。
我省是蔬菜第一大省,尤其是近年來,設施蔬菜得到較快發展,種植面積占全國設施蔬菜總面積的25.9%,產值更占到全省蔬菜總產值的70%以上。成為全國最大的設施蔬菜產業基地,并大量出口。
設施蔬菜產出高、效益高,投入也高。盡管我省設施蔬菜發展較快,但自主選育的專用品種卻很匱乏。省內蔬菜育種單位長期以大白菜、蘿卜、馬鈴薯等露地蔬菜育種為重點,設施蔬菜專用品種選育起步晚,基礎較差。國外種業已經以其優質專用品種和先進營銷方式迅速搶占了市場。
據調查,目前壽光市日光溫室蔬菜生產中,進口種子約占31.5%,盡管國產種子仍占多數,但進口種子的營業額已顯著超過了國產種子,特別是甜椒、番茄、水果黃瓜、西葫蘆、茄子等蔬菜的設施栽培專用品種,國外種子占主導地位。
為加速蔬菜專用品種的自主選育,自“九五”以來,我省啟動良種工程支持蔬菜育種。2001年,省良種工程項目蔬菜育種課題首席專家何啟偉研究員提出了設施與出口蔬菜專用品種選育的工作目標,進口種子國產化育種研究全面展開。在育種研究開始之初,就以進口品種作對照,力求趕上和超過。通過十多年的努力,我省蔬菜科技界與民營種子企業不斷強化產學研合作創新,終于在進口種子國產化育種研究方面實現了重要突破。本次發布的35個品種,其主要經濟性狀已與目前應用的進口品種相近,部分性狀如品質、抗病性和適應性等方面已優于同類型進口品種,有些已經替代了部分進口品種。
何啟偉表示,仍要清醒的認識到差距,我省育成品種尚少,種質資源收集、種質創新、常規育種與生物技術育種技術結合等方面還比較薄弱,良種繁育技術尚缺乏研究,要緊緊把握生產和市場對蔬菜品種的需求,以設施蔬菜專用品種選育為重點,加快推進進口種子國產化的進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