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網
編者按: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始終是一個關系我們黨和國家全局的根本性問題。2011年“兩會”召開在即,有關“三農”問題,尤其是糧食安全問題,早已引起了“兩會”代表、社會各界和新聞媒體的廣泛關注與熱烈討論。《中國社會科學報》2月17日第一版以“專家建言確保我國糧食生產安全”為題,刊載了社科界專家有關糧食安全的意見建議。作為“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全國政協常委的袁隆平,對此又有何看法?為此,《中國社會科學報》記者赴湖南長沙獨家專訪了袁隆平院士。“糧食安全始終是頭等大事”,2月17日,正值中國農歷元宵節,在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辦公大樓的會客室里,身著花格襯衣的袁隆平目光炯炯,精神矍鑠,甫一落座,即接過記者話頭,直奔主題。
事實上,這并不是袁隆平第一次與新聞媒體談糧食安全問題。早在2009年底,袁隆平在接受有關媒體采訪時,就曾嚴肅指出,“金融危機總會過去的,可糧食安全問題時時刻刻擺在我們面前。”“誰能養活中國?我們只能靠自己。”
觸動他說這番話的,是一篇題為“糧食安全是一場輸不起的戰爭”的報道。袁隆平指著標題感嘆:“說得一點不錯,糧食安全就是一場輸不起的戰爭,我們誰都不能小看這個問題!”
而現在再談到糧食安全問題時,袁隆平顯得很有信心:“一是靠政策,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二是靠投入,國家加大對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投入;三是靠科技,科技的前景無限。”
呼吁改“畝補”為“產補”
“去年‘兩會’前,我就提出過這個問題。”談到糧食補貼,袁隆平有些激動。
然而,一年時間過去了,袁隆平認為他原來所提的問題并沒有解決:有些地方糧食補貼與實際耕種脫鉤,有些農戶經營產量很低,能種雙季的只種一季,有的甚至撂荒卻同樣拿補償,這種背離中央政策的初衷、不利于糧食生產和糧食安全的行為還在繼續。
袁隆平建議提高糧食收購價,“國家用比市場高的價格來收購糧食,比如市場價格是1.2元一斤稻谷,政府提高到按1.5元來收,用平價供應市場,中間的差額由政府來補貼,我認為這種方式是比較好的,可以極大地調動農民多生產糧食的積極性。”
改革開放30余年,中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獲得了巨大的成就。袁隆平說,“一年拿出1000多個億來進行糧食補貼,現在國家有這個實力。”
水利不過關就不是現代農業
2011年中央一號文件再次聚焦“三農”,將著力點放在了水利問題上,并決定加大公共財政對水利的投入,多渠道籌集資金,力爭今后10年全社會水利年平均投入比2010年高出一倍。袁隆平認為,這切中了要害。
“農田基本建設要搞好,尤其是水利,水利不過關就不是現代農業。”袁隆平的話擲地有聲。
“因為糧食高產要有三個條件:良種、良法、良田。良種是核心,良法是手段,良田是基礎。湖南與全國差不多,真正的良田只有1/3,2/3是中低產田,而中低產田中有70%到80%是水利不過關的田,3天太陽就干旱,3天下雨就澇災,這是普遍存在的問題,因此水利建設一定要搞好。”
“在新疆地區流行數千年的坎兒井,非常實用有效,要是擱在今天,就該算是現代農業。”在他看來,“凡是能節約成本、提高質量、增大產量的就是現代農業”,但水利不過關肯定不能算是現代農業。我國以稻米為主食,產量受到水的限制。因此,發展現代農業必須提高農業水利技術。滴灌作為現代農業水利技術,得到了袁隆平的肯定。
“種三產四”和“二三養一”
提高糧食產量,不外乎兩種途徑:第一,擴大種植面積;第二,提高單位面積的產量。在當前社會經濟發展迅速、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的大環境下,擴大糧食種植面積的途徑基本被堵死。
“現在到處搞城市化,肯定要占一部分農田;建高速公路、高鐵、機場,也要占用一部分農田。想保住農田?沒有辦法,保不住。”但袁隆平話鋒隨之一轉,“18億畝耕地紅線一定要保住!再難也要保!”袁隆平認為,多開墾荒地雖然也可算作是一條出路,但在現有條件下推廣“種三產四”豐產工程更管用。
所謂“種三產四”豐產工程,“就是種3畝地,產出過去4畝地的糧食”。這個概念,是袁隆平在超級稻第二期畝產800公斤品種推廣時,為了說服各地農民嘗試超級稻種植,大幅提高我國現有水稻的單產和總產時提出的。
“種三產四”豐產工程從2007年起率先在湖南實施,2008年推廣到河南、安徽、四川等近10個省份。“2007年湖南實施的20個縣中,18個縣達到了每畝增產33%的目標;2008年種植面積大幅上升后,20個試點縣中,19個達標;2009年試點36個縣,有32個縣達標,總面積150多萬畝。”袁隆平興奮地說,“盡管2010年的數據還沒有出來,但從前面幾年來看,形勢非常好,下達的任務可以完成。”
但“種三產四”豐產工程,主要適用于中低產區,高產區反而不行。為了解決高產區的增產問題,袁隆平提出了在高產區搞“二分地養活一個人”和“三分地養活一個人”。
袁隆平說,廣東、廣西、海南地處北回歸線附近,太陽溫光條件比較好,很適合搞“二分地養活一個人”;在長江以南地區,如安徽、江西、湖南和浙江等地,太陽溫光條件稍微差一點,可以搞“三分地養活一個人”。
寫到這里,記者不禁想到,如果將袁隆平的“二分地養活一個人”和“三分地養活一個人”工程,概括成“二三養一”增產工程,那么正好與他的“種三產四”豐產工程形成了絕佳的呼應。
有信心實現糧食新增千億斤
中共十七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決定實施全國新增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這不是件小事,到底能不能完成,在記者采訪袁隆平之前,或多或少還有疑惑之處,但在聽完了袁隆平的“種三產四”豐產工程和“二三養一”增產工程的介紹后,頓時感覺希望大增。
“不能用‘很有希望’來形容,是很有信心!”袁隆平慨然揮手,截住了記者的話頭。
“中央給湖南的任務是到2020年完成46個億的指標,其中水稻是40個億。在水稻這一項中,如果‘種三產四’豐產工程抓好了,不用到2020年,到2015年就可以實現國家下達給湖南的目標。”目前湖南已經將“種三產四”豐產工程列入“十二五”規劃,2011年湖南將力爭擴大雜交稻種植面積500萬畝。
“湖南沒有問題,對此我們充滿了信心。從技術層面來講,如果在全國范圍內實施‘種三產四’豐產工程,那全國也沒有問題。”
在全國范圍內推廣實施“種三產四”豐產工程,靠的不僅是熱情,還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種三產四”豐產工程在湖南已經立項,袁隆平希望國家也能立項。
除了“種三產四”豐產工程,袁隆平還十分關心國家對農業科研經費的投入。他說,“目前農業科研單位的經費太少,農科院等單位實行的是差額撥款,作為公益單位,不能全心全意搞科研,這種局面必須改變。”“國家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把農業基本設施建設搞好,實施科技興農,在農業科技經費上多投入一點,多傾斜一點,即使到2030年我國人口增長到16億,吃飯還是沒有問題的!”袁隆平院士對未來充滿信心。
(出處:中國社會科學報本報記者:周群扈東玲幫助搜集、整理了有關資料和錄音,特此致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