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眾日報
根據預測,山東省“十二五”期間年需求糧食為 504.9 億公斤。山東省的糧食生產能不能滿足這一需求呢?
8月12 日至13日在煙臺市舉行的山東省農業專家顧問團工作會議上,山東省農業專家顧問團總團副團長兼小麥分團團長、中國工程院院士于振文說,從小麥品種來講,許多品種還沒有發揮出增產潛力。目前播種的眾多品種都表現出良好增產性,每畝500 公斤以上的品種很多。如濟麥22,今年經受住干旱和倒春寒的考驗,高產攻關實打畝產 789.9公斤,創我國冬小麥單產最高紀錄,去年秋播面積達2300多萬畝,成為山東30年來年度推廣面積最大的小麥品種,被譽為“小麥狀元”。
玉米品種山東省具有絕對優勢,以登海系列為代表的玉米良種表現出良好的高產性能,創造了每畝1402.86 公斤的高產記錄。 自 2007年以來,玉米高產攻關卓有成效,兗州、岱岳、滕州等10 余個縣市區玉米產量突破每畝1000公斤,有力帶動了我省玉米生產能力的提高。
山東省農業專家顧問團總團副團長兼玉米分團團長、山東農業大學董樹亭教授介紹,到目前,山東玉米生產已進行了8 次玉米優良品種的更新更換,每次更新更換都促進了玉米產量的大發展。
我省夏玉米高產攻關自1988年畝產首次突破1000公斤,至2009年已有12個年份超過該產量目標。山東夏玉米區試品種平均產量為每畝 597 公斤,而單產最高的2007 年畝產僅為441 公斤,與高產記錄乃至區試產量差距甚大。
好品種為什么種不出好糧食呢?董樹亭等專家認為,問題出在地力上。長期以來,糧食生產以化肥投入為主,有機肥用量減少,地力衰退嚴重,有機質含量降低,難以滿足作物生長所需。目前大田生產地力基礎差,土壤肥力不足,水澆條件不夠,灌排條件落后,導致產量低下。由于磷、鉀肥缺乏,降低了氮肥利用效率。山東年消費化肥 460 萬噸左右,而氮肥利用率不到 30% ,每年僅氮肥損失500億元以上。
另外,良種良法不配套,品種的遺傳產量潛力難以發揮。有專家指出,種子是 21世紀的,種法還是 100年前的,產量質量怎么上得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