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h视频在线观看,99视频精品全部 国产,色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网,国产AV熟妇人震精品一品二区,欧美做爰片高潮视频大尺度

VIP標識歡迎光臨種業商務網 | |
商務中心
商務中心
發布信息
發布信息
排名推廣
排名推廣
 
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要聞 » 正文

皮實"太空麥"富麥2008鹽堿地上創高產 歷時7年選育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0-05-23  作者:中國種業商務網  瀏覽次數:782
 

我省專家歷時7年多,通過航天誘變技術培育出高產、抗病性好的小麥新品種

大河網-大河報

▲專家在“太空麥萬畝高產小麥示范田考察論證

    □記者李嵐文首席記者閆化莊圖

  昨天,河南省科學院同位素研究所在新鄉市封丘縣潘店鄉段堤村的萬畝高產小麥示范田里召開現場論證會,請我省的十余名著名小麥育種專家,對該所歷時7年多通過航天誘變技術培育出來的“富麥2008”小麥新品種進行論證。

  回顧:8年前河南麥種乘飛船

  2003年2月11日,河南省科學院同位素研究所的科研人員興奮地給記者打來電話:“我省搭載‘神舟’四號宇宙飛船的6類種子經過5天的培育,發芽了!這是河南省首次進行的太空搭載種子試驗,開辟了我省用空間技術進行農作物新品種選育的新途徑。”

  據介紹,2002年11月,同位素研究所得知“神舟”四號宇宙飛船要進行空間搭載試驗,便迅速向中國航天工業總公司空間技術農業應用研究所進行申報,空間技術農業應用研究所非常支持河南的農業發展,特意給我省留出了兩克種子的空間。

  兩克的重量,僅相當于40粒小麥種子。如何裝入更多的種子呢?同位素研究所的科研人員經過認真分析,最后把1000多粒小麥種子一一切開,取出胚芽進行試驗。這樣一來,除了小麥種子可以乘坐“神舟”四號,還給其他5類種子騰出了空間。

  2002年12月22日,我省選用的6類種子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被密封裝入“神舟”四號飛船返回艙內。12月30日零點40分,“神舟”四號飛船升空。經過6天零18個小時的軌道運行,“神舟”四號飛船返回艙于2003年1月5日19時16分在內蒙古自治區中部著陸。

  當年1月25日,我省首次搭載宇宙飛船的兩克種子被送到了省科學院同位素研究所,科研人員接到種子后,詳細制訂了幾個試驗方案,并于2月5日選取了其中的5類種子進行播種。

  據河南省科學院同位素研究所研究員張建偉介紹,從飛船返回艙取回的小麥種子只有1000多粒,非常珍貴。在初期進行試驗培育時,該所把種子分成了三部分,一部分種植在溫室的花盆里,另一部分種到戶外的試驗田里,留下一小部分做備用。

  為了保證種子的成活率,在播種之前,科研人員把花盆和田里的土壤都進行了篩濾,小心地揀出每一粒石子,以免影響種子的發育。小麥胚芽播種的土層深度比較淺,只有2厘米左右,很容易被蟲食,所以在播種前要對土壤進行殺蟲處理,播種后要對試驗田進行雙膜覆蓋。

  小麥胚芽種下之后,科研人員幾乎天天守在大棚溫室里觀察。2月11日早上,種在花盆里的種子發芽了,這讓他們激動不已。科研人員在奔走相告的同時,給本報打來了熱線。同位素研究所的研究員張建偉說:“每一粒發芽的種子,都是我們河南農業向太空發展的希望。”

  當年2月11日下午3時許,記者走進了河南省科學院同位素研究所的農作物試驗大棚,看到了花盆里剛剛萌生出的一棵棵細小嫩芽。第二天,本報在頭版以《河南農業在太空萌動??河南省搭載“神舟”四號飛船的種子返回后發芽了》為題,刊發了這一令人振奮的消息。

  歷程:艱難育出皮實麥種

  2003年的時候,利用航天切分技術培育小麥新品種在我省還是首次,為了能培育出優良新品中,同位素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從小麥出苗到結穗,天天都要進行觀察。

  “搭載宇宙飛船的小麥胚芽播種后,長出的苗非常弱小,照顧稍有不周,就會出現意外。”同位素研究所所長范家霖說,小麥種子在播種后,靠麥乳提供養分,所以長出的幼苗一般比較健壯。而用胚芽播種,其營養成分已被剝離,所以長出的幼苗細小微弱,這需要非常精細的育苗技術。但這種苗對后期的基因突變十分有利,易于優良品種的培育。研究人員在細心呵護的同時,還要觀察它們與普通小麥生長的差異性。

  麥子抽穗時,沒有分蘗,只有單穗,雖比普通小麥的穗形小一些,但麥粒的差異并不大。科研人員由此推斷,航天搭載對種子本身的生理損傷較小,第一代不可能產生大的變化,很可能會在第二代以后產生大的基因變異。

  “我們把這些種子全部收集后,進行了出芽處理,然后再次播種到試驗田里。果然,第二批種子的生長出現了基因突變,有一部分明顯與第一批種植的情況不一樣。”據研究員張建偉講,第二批種子到了抽穗期時,有的抽穗不結實,有的根本不抽穗。在對一穗穗麥子進行觀察和比對后,科研人員驚喜地發現,有千分之一的小麥子粒十分飽滿,外殼金黃發亮,常規小麥普遍出現的病變黑胚現象消失了。

  “能得到一批這樣的種子,我們太興奮了,這正是我們想要的結果呀!”范家霖說。

  從2004年到2006年6月,同位素研究所的科研人員一次次地對這一新品種進行著試驗,試驗的規模在一次次地增大。他們發現這一品種的小麥十分“皮實”,適應環境和氣候的能力極強,抗病性能也與眾不同。

  收獲:鹽堿地種“太空麥”獲高產

  昨天上午9時30分,省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著名小麥育種專家范濂教授,省農業技術推廣站站長任洪志,省科技廳農業處處長徐公民,省農業廳科技處副處長石有民等十幾位研究小麥的專家來到位于新鄉市封丘縣潘店鄉段堤村的萬畝“太空麥”培育示范基地,進行觀摩和現場論證。

  走進一望無際的麥田,專家們對小麥的長勢贊不絕口。年邁的范濂教授彎下腰去,對著麥穗認真查看了十幾分鐘,然后連說了兩遍:“不錯!不錯!”據范教授講,目前小麥的生長情況比較樂觀,一般情況下,小麥在這一生長期會出現大量的病蟲害,而這里的小麥沒有出現常見的紋枯病、葉銹病等,這說明小麥的豐產性和綜合抗耐病性較強,很值得大面積推廣。

  封丘縣農業局的張局長說,2007年,該縣在同位素研究所科研人員的指導下,在經過一定改良的鹽堿地里種植了2000畝“太空麥”,取得了大豐收。2008年,他們向周邊推廣種植該品種小麥25萬畝,今年已推廣到55萬畝。這種“太空麥”被科研人員命名為“富麥2008”,具有許多優點:苗期長勢壯,抗寒、抗旱,分蘗力強,成穗率高,畝成穗43萬穗左右;莖稈粗壯,抗倒性突出,從2007年到2010年,4年來沒有倒伏現象;中后期灌漿速度快,穗層較厚,穗小排列密,穗粒數較多,麥粒飽滿;另外,該品種小麥抗病性能好,從4年的種植情況來看,抗葉銹病、條銹病和紋枯病性能較強。

  今年前期小麥遇到凍害,其他品種的小麥不同程度受到影響,而“富麥2008”卻表現出了極好的抗寒性能,結實穩定,長勢喜人,預計萬畝的平均畝產在600公斤左右。

  省農業廳科技處副處長石有民說,封丘縣以前大多是鹽堿地,小麥畝產多在150公斤至200公斤,經過土地改良后產量達到400公斤左右。2007年種植“富麥2008”后,畝產量提高到500公斤至700公斤。鹽堿地成了高產田,十分不易。

  測算:畝產少說也有600多公斤

  研究員張建偉說,在封丘縣的鹽堿地上推廣“太空麥”,是為了進一步證實該品種的適應性。

  “我們就是要培育出一種‘皮實’的優良小麥品種,讓農民們種著省心、放心,還能高產豐收。”張建偉說,近年來,青壯年農民都進城務工了,留在家里種地的只剩下一些婦女和老弱病殘,如果培育的小麥品種耗時、耗力、耗費高,農民根本不會接受。

  昨天下午,專家給出了論證結果。記者從“萬畝示范田現場鑒定意見書”中看到,“富麥2008”除具有豐產性突出、綜合抗逆性強等特點外,還克服了今年持續低溫等氣候的不利影響,達到了良好的種植效果。根據當天科研人員的田間實際測定,“富麥2008”平均畝成穗45.6萬穗,每穗37.2粒,按照常年千粒重42克計算,畝產為700多公斤。即使保守點算,打個八五折,平均畝產也有605.6公斤。

  據范家霖所長介紹,“富麥2008”這種通過航天誘變技術培育出來的小麥新品種,因“皮實”易種、豐產性突出等特性受到了農民們的喜愛。目前,“富麥2008”除在我省大面積推廣外,已推廣到陜西、安徽、江蘇、山東四省種植。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版權隱私 | 使用協議 | 聯系方式 | 廣告服務 友情鏈接 | 申請鏈接 | 網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