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鄒建豐 來源:新華日報
省農委4月中旬發布公告,對210個2000年前省級審定的主要農作物品種實行退出,退出品種數量占2000年前全省品種審定總數的79.2%。這標志著我省主要農作物品種退出機制正式啟動。
種子是決定農產品產量和質量最重要的內在因素。目前我省主要農作物優良品種推廣率已達到90%以上,良種在農作物增產中的貢獻率已超過40%。今年實施農作物品種退出制度的一項原則是,凡是在使用過程中發現有不可克服的缺點或者種性嚴重退化,不宜在生產上繼續使用的品種,都將淘汰出局。在退出的210個農作物品種中,不乏曾經風靡全國、為農業增產增收立下過汗馬功勞的優良品種。
然而,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和市場形勢的變化,以泗棉3號、揚麥5號等為代表的一批老品種已逐漸不能適應市場需求。
為了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我省在10年前就對育種目標進行了調整,把優質放在更為重要的位置。這一舉措,已經收到了明顯的效果。如自2004年以來江蘇棉纖維質量多次位居全國首位,得益于近年來我省大力推廣自主選育的科棉系列高品質棉花品種;揚麥9號、揚麥13號品質已達到美國軟紅冬小麥指標。這些品種,無論是品質還是產量、抗性、適應性等方面,已完全可以取代泗棉3號、揚麥5號等退出品種。水稻是我省種植面積最大的農作物,近年來在優質品種選育上也不斷取得進展。如被譽為江蘇“最好吃的大米”的南粳46,可作為高效農業水稻新品種開發利用,其一般栽培畝產550~600公斤,采用稻鴨共作的有機栽培方式,畝產400~450公斤,可加工大米240~270公斤,每畝利潤高達4200~4800元。
衡量一個品種是否優良的指標是多方面的,不僅要優質、高產,高(多)抗、適應性廣也同樣重要。農業是靠天吃飯的“露天工廠”,生產中經常遇到干旱、澇災、低溫、鹽堿、病蟲害等不利的環境條件。通過抗病育種、抗蟲育種、抗逆育種,可有效提高作物對不良環境的適應性及抵抗能力,減少農藥的使用量,保護農業生態環境,降低生產成本,提高農產品質量。如,2004年以來,我省已審定通過30多個抗性較好的抗條紋葉枯病品種,這些新品種的育成推廣,有效地控制和減輕了水稻條紋葉枯病危害。此外,水稻新品種對稻瘟病、白葉枯病,小麥新品種對赤霉病、銹病的抗性也顯著增強,有力地保障了農業生產安全。
據省種子管理站有關專家介紹,農作物品種的使用具有階段性,一般最佳使用年限為5~6年,但由于過去沒有形成退出機制,農作物審定品種只進不出,一些已經退化的老品種仍然在市場上流通,造成市場上品種越來越多。實行品種退出對全省農業生產具有多重意義:一是通過實行品種退出,讓已經出現種性退化、有明顯缺陷的品種及時退出市場,可大大減少農民選擇品種的難度和風險。二是將不適應生產需要的品種退出市場,可以保障用種安全,規避農業生產風險。三是適應市場消費的需要。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城鄉市場迫切需要更多的優質農產品,由于育種水平的不斷提高,近幾年我省品質育種、抗性育種取得了重大突破,育成了一批既高產又優質的新品種,品種推陳出新的條件已經具備。四是實行品種退出,可以防止部分不法企業利用老品種的合法身份以“舊瓶裝新酒”的方式銷售未經審定品種,也有利于提高種子企業的市場競爭力。五是有利于實行審定(引種)品種有進有出、動態管理。總之,是為躍而退。
有人擔心,一次退出這么多農作物品種,會不會使農民購種選擇余地變小?省種子管理站專家認為,這種顧慮大可不必。近年來,我省加大了對科研育種的投入力度,通過農業三項工程、糧食高產創建等項目的實施,育成并推廣了一大批優質、高產、高(多)抗、適應性廣的農作物新品種,進一步促進了優質水稻、專用小麥、高品質棉、雙低油菜、鮮食玉米、高油玉米、高油大豆等新品種的大面積應用。新育成的品種比退出品種性狀更好,用它們替代退出品種,更有利于保證糧食安全,更有利于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