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天津日報
補貼的玉米種子被抬價,并限制最低零售價,政府對農民的惠農補貼到了農民手里就成了“一紙空文”。5月12日本報記者視線專欄以《惠農補貼到底“補”了誰?》為題對此進行了報道,引起廣大農民的強烈反響,他們對這種落不到實處的“補貼”表示了極大的憤慨。“寧愿購買沒有補貼的種子,也不愿意被中間商盤剝。”有關部門對種子市場進行了調查,可現在卻出現了一個農戶們更無法接受的結果:補貼種子依然高價銷售,同樣型號沒補貼的低價種子卻必須退出市場。
如此“凈化”市場遭質疑
靜海縣農民李先生說:“我們這一帶農民每年都種玉米。包括帶補貼的‘德農牌鄭單958’和‘金博士牌鄭單958’等958號玉米種子因其質量好,又高產,多年來我們這一帶農民一直使用此類種子,從來沒出現過質量問題。帶補貼的‘德農牌鄭單958’和‘金博士牌鄭單958’并不是什么新產品,我們已經使用了多年,該類種子的銷售價格一直都維持在每公斤6元左右。為什么政府給了補貼,這兩個品種的種子價格就猛漲了,就是中間商哄抬物價。”
記者近日又走訪了靜海縣中旺鎮的幾家種子代銷站。發現有補貼的玉米種子的售價依然“堅挺”。其中一位種子代銷站站長說:“日報報道的確實沒錯。可近日縣農業局來人檢查,不允許我們銷售從河北省青縣、黃驊等周邊地區調進的種子,要求我們必須從本市的指定種業公司進貨,而農民又不愿意購買高價帶補貼的種子,我們都沒法干了。”
另一位代銷站的站長說:“因為沒有補貼的玉米種子價格低,縣農業局來檢查不允許我們銷售與有補貼同型號的低價玉米種子,理由是我們銷售從周邊地區調入的玉米種子沒有‘檢疫證’。實際上,我們銷售的玉米種子是同一廠家生產的,只是進貨渠道不同。我們銷售的確實都是正規廠家的產品,且銷售了多年,沒有補貼時這兩個品種的零售價最高沒有超過每公斤8元的。但是縣農業局規定,如果我們繼續銷售低價同型號玉米種子,就取消我們的代銷資格。這是變相的只許賣高價的,不許賣低價的。”
對此說法,農戶們感到非常失望。“靜海縣農業局如此跟進不如不作為,同樣的產品,只許從指定廠家以指定價格進貨銷售,明擺著違反市場規律。如果低價的種子是偽劣產品,你依法查處可以,如果不是,根據哪條法規讓它退出市場?憑什么用行政命令如此干擾市場行為,將高價種子強加到農戶頭上?這甚至讓我們懷疑惠農補貼款流進了個人腰包。”記者隨機采訪了幾位農戶,他們的不滿溢于言表。
政策因“指定”而“走形”?
據了解,本市實行的是“良種補貼”的方式,按每畝玉米補貼10元的原則,每畝玉米需2.5公斤的種子,每公斤種子補貼4元的方式,把補貼款補到玉米種子里。而河北省等周邊地區也是每畝玉米補貼10元,但補貼的方式是直接補貼到農民的玉米地里。兩地補貼方式不同。據市農業局介紹,目前本市符合條件的指定經銷補貼種子的種業公司共有50余家,經銷200多個有補貼的良種品種。本市農村銷售有補貼種子的代銷站,必須從這些指定種業公司進貨。
“按理說,補貼的種子也應該是市場價啊?可實際上,指定銷售補貼種子的‘種業公司’就可以壟斷市場,他們在定價上就有了絕對的話語權。政府給予農民的補貼可以通過抬高種子售價的方式,在中間環節被輕松套取,而真正種地的農民卻得不到補貼。”有農戶進一步分析深層原因。
采訪中,廣大農民都表示,政府給予農民種糧補貼的政策極大地鼓舞了他們的種糧積極性,本市實行的“良種補貼”的方式,出發點也應該是好的,是讓農戶使用優質種子,提高產量。“政策是好政策,可是在落實補貼的環節上,是不是因為有了‘指定’就帶來了一定的人為操作空間?結果是農民享受不到真正的補貼,‘補貼’走了形,變了味。我們甚至不想追究那筆補貼款哪里去了,就想讓管理部門坐下來想一想:為什么我們農民沒有得到實惠?再次希望市農業局對此展開調查,讓政府惠農的補貼款真正落到實處……”臨走時,有農民掏心窩子地對記者說。
本報也將對此進一步予以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