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王方杰 李增輝
本報石家莊4月5日電 南有雜交水稻,北有雜交玉米,如今中國又對世界糧食生產多了一項重大貢獻---雜交谷子。這種名為“張雜谷”的雜交谷子,具有耐旱、高產、優質等特征,已經由聯合國糧農組織推廣在非洲9國試點種植。近日,記者從河北省張家口市農科院獲悉,今年該市計劃推廣種植“張雜谷”80萬畝,種植規模是去年的4倍,并力爭用10至15年時間,將“張雜谷”在全國的種植面積發展到1億畝,以促進干旱地區可持續發展,為國家糧食安全作出貢獻。
“張雜谷”是張家口市農業科學院谷子研究所所長趙治海,經過20多年潛心研究培養出來的,據測算最高畝產可達810公斤,而且和普通谷子相比,能節約一半的水。更重要的是,雜交谷子適應瘠薄的土壤,可在溝壑縱橫的黃土高原種植。在大旱之年,雜交谷子的平均畝產仍可達到152公斤,比常規谷子高出近3倍,并遠高于同等地力條件下的玉米、黍子等作物,是十分理想的節水抗旱作物。趙治海介紹,種植一畝雜交谷子,如果畝產達到500公斤,就可以收入1500元,一戶農民種植5畝,每年收入可達7500多元。
雜交谷子自選育成功以來,在全國已累計推廣種植面積200多萬畝。2008、2009年,“張雜谷”在埃塞俄比亞試種成功,畝產達到300公斤,比當地主要作物苔麩、手指谷產量高1倍以上。2009年,聯合國糧農組織專程到張家口考察,認為在當今全球氣候變暖、水資源緊缺、干旱日益加劇的情況下,雜交谷子將為中國和世界糧食安全提供有力保障。目前,聯合國糧農組織已經把塞內加爾、貝寧等9個非洲國家作為試點推廣雜交谷子。
今年,張家口市成立了以市長鄭雪碧任組長的“張雜谷”推廣工作領導小組,專門劃撥300萬元財政資金用于“張雜谷”籽種補貼,并支持市農科院100萬元研究經費。張家口計劃到2013年,將雜交谷子種植面積發展到200萬畝;爭取用10至15年時間,將雜交谷子在全國的種植面積發展到1億畝,增產糧食100億至200億公斤。
相關資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