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本期節目將于4月4日21:58在CCTV財經頻道播出)
在今天,當國際種業巨頭進入中國,中國蔬菜種子被占據半壁河山、中國玉米種子的領地屢屢被國外的品種“先玉335”吞噬的時候,中國種子行業的核心競爭力在哪里?中國的種子行業該朝著哪個方向前行?
金博士種業公司董事長閆永生:“美國先鋒公司在美國有百年的競爭歷史,而且它的技術,比如說轉基因技術,生物工程技術全部用在種子上了。再加上外國種子公司強大的資金實力,比如說孟山都公司,它一天的科研投入就是56萬美元,一天的。那么我們國家現在是個什么形勢呢?是有8700多家種子公司,省一級的注冊資本金才500萬。也就是說一個形象的比喻,那么,我們是用8000多條小舢板對著一個航空母艦。”
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趙剛:“我們現在企業規模太小, 2008年的時候我們統計中國的種子企業一年銷售額沒有超過10個億的。國際的前三個企業,就占了我們整個全球銷售將近一半。我們中國,剛才閆董事長說了,八千多家企業其實我們真正有自主品種權的也就一百多家。人家孟山都,2008年、2009年一年投入研發的經費就是8.9億美元,我們全國的種子的研發經費也沒有這么多。”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副院長鄭風田:“我們都說國外的大公司好,也想我們國家要做幾個大公司,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大的誤區。因為杜邦、孟山都,它的市場是整個世界的,所以平均到每一個市場,它不一定比我們多。我們是占地方市場,所以從這方面,我們國家人民做大做強幾個公司,那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最后很可能國家無數的錢投進去了,然后還是一個扶不起來的阿斗,如果國家,比如說一個玉米種子被兩三個公司控制了,農民就慘了。好像我們到市場上去,你買空調,你總不希望只有一個牌子,你希望牌子越多了越好,這樣來說公司之間就拼服務,拼價格,所以我也希望中國的農民也能享受到這樣一種待遇。”
中國農科院研究員佟屏亞:“種子的行業這么多,怎么把它整合?一號文件提了,要整合,怎么整合,靠誰?靠科技部?不行,靠農業部,更不行。靠中國種子協會?是個附屬機構。靠誰?我的建議是靠法制環境,靠法律。把《種子法》當中的品種審定改為品種登記,學老外,如果一旦登記,你這個品種出了毛病了,罰你個傾家蕩產。這樣我們無形中把我們全國幾萬家,甚至幾十萬家種子公司都給兼并了,直接的兼并,為什么?它沒有品種了,它也不能登記了,它必須歸屬這些大公司,企業要作為品種創新的地方。”
中國菜籃子現狀:一半被洋種子占據
民以食為天,食以糧為先,人類從未停止過對饑餓的抗爭,從未停歇過對糧食的渴望。那么,當土地日益減少的今天,農業的科技創新在哪里?農業的芯片是什么?答案是“種子”。
一顆種子能夠改變什么樣的世界?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將水稻畝產從300公斤提高到了800公斤,并推廣2.3億多畝,增產200多億公斤,增產的糧食可以多養活7500萬人。李登海的玉米種子將一畝玉米能夠養活的人從一個提升到四個……
種子的戰役已經成為轉變農業生產方式這場硬仗中非常重要的環節。
主持人陳偉鴻:“這場硬仗已經打到了我們的菜籃子里了,如果我們要來關注這場硬仗,一定必須先來了解一下這個戰役到底進入到了一個什么樣的狀況,包括雙方實力的對比。”
山東蔬菜種子研究所常務副主任國家進:“十幾年以前我們縣種植長茄還是以我們國產的蔬菜茄子品種為主,目前來說,國外的蔬菜長茄品種占了主力的地位。在壽光以及周邊地區的話,長茄的洋種大約能占80%到90%這么一個范圍。像西紅柿,紅果的話還是60%,應該說是洋種。我們經常平時吃的那個,長刺的那個黃瓜,這個是我們國產品種占了主導,但是無刺黃瓜基本上是進口的為主。”
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趙剛:“蔬菜的種子跟我們其它產業一樣,都是核心技術,現在我們是掌握得比較少,我們現在據調查50%以上的高檔的蔬菜種子都是洋種。我們自己又在這個過程當中,自己忽略了核心技術的開發,我們只是種了菜,一看菜很多,菜農很多,但是其實我們的利潤比較低。進口種子的價格又非常高,比咱們本土自己的種子價格要高十倍、幾十倍,我們還是產業鏈的下端,真正的核心技術我們沒有掌握。”
國家進:“這個進口長茄種子是8毛多錢一粒。十幾年以前,我們種國產種子的時候,我們當時是按克賣。如果老百姓按一畝地算下來的話,我記得當時按“濟南長茄2號”來算,大概是花六七十塊錢一畝地。但是現在當然老百姓現在買的是苗子,這個進口苗子如果茄子按兩千多棵算下來的話,種苗的投入將近兩千塊錢。”
陳偉鴻:“這個差距實在是太大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