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國國內沒有種植任何轉基因糧食作物
【《財經》實習記者 潘國建】農業部副部長危朝安3月10日表示,轉基因生物技術研究應用是大勢所趨,但其發展必須受到嚴格管理。
危朝安表示,發達國家紛紛把發展轉基因生物技術作為未來科技制高點,發展中國家也在積極跟進。“推進轉基因生物技術研究應用是大勢所趨,是中國實施科技興農的重要戰略舉措”。
2010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開發具有重要應用價值和自主知識產權的功能基因和生物新品種,在科學評估、依法管理基礎上,推進轉基因新品種產業化。”
但與人類種植了幾千年的傳統農作物相比,轉基因作物的出現時間極為短暫。對轉基因生物技術安全的擔憂,自該技術誕生至今從未消失。轉基因作物對生態環境、轉基因食品對人體健康的影響目前還沒有定論。
正因此,中國在對待轉基因技術時,態度頗為謹慎。
根據《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及《主要農作物品種審定辦法》等規定,轉基因水稻獲得安全證書后,還需通過品種審定,并獲得種子生產許可證和種子經營許可證后,方可進入商業化生產。
2009年8月27日,農業部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辦公室對轉植酸酶基因玉米和兩個品系的轉基因水稻,批準安全證書。兩項安全申請分別經過了長達6年和11年的嚴格評價。危朝安認為,這體現了慎之又慎的決策過程。
2009年10月22日,第二批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批準清單公布。
安全證書的陸續公布,被外界解讀為“轉基因技術產業化”的前奏。有關轉基因食品安全的爭論再起。
贊成者認為轉基因產品無毒無害,應進行產業化推廣,以解決中國糧食安全問題。反對者則認為轉基因產品有害,不宜在中國推廣。
“發放安全證書并不等同于允許商業化生產。”危朝安強調,安全證書只是對轉基因生物技術研究工作及其成果的評價與肯定。
危朝安表示,農業部從未批準任何一種轉基因糧食種子進口到中國境內商業化種植。目前,國內也沒有種植任何轉基因糧食作物。《財經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