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騰金在自家陽臺建起試驗田。
來源:南國早報網-南國早報 記者 陸月玲 梁蘇平
相關鏈接:“博優”雜交稻臣功獲獎50萬
別人退休后喜歡在家養花喂鳥,他卻在陽臺上搗鼓水稻。他就是來自來自縣級科研所的科學家、今年76歲的博白人王騰金,2009年廣西科技特別貢獻獎獲得者。初中未畢業,卻登上了廣西科技最高領獎臺,王騰金的事跡經南國早報報道后,引起了廣大網友的關注。1月14日下午4時,王騰金及同事李耀球、劉偉應邀通過網絡與早報網網友進行在線交流。
“業余選手”攻克專業難關
半路出家的王騰金,從零開始,挑戰雜交水稻難題。在他和同事的不懈努力之下,終于攻克難關。
記者(以下簡稱“記”):研究水稻涉及哪些學科呢?這些學科通常都比較難懂,有很多生澀的術語、深奧的論述,王老您是怎么攻克下來的呢?
王騰金(以下簡稱“王”):僅水稻育種,就涉及栽培學、作物遺傳選種及良種繁育學、植物生理學……我剛剛開始接觸水稻育種工作的時候,確實不怎么看得懂這些書籍。后來,我想了個笨方法,就是訂閱報紙和雜志,學習上面的科技知識,邊看邊學邊運用。廣東、廣西、福建等地主要的水稻雜志,我都訂閱了,而且一訂就是幾十年,從來沒有間斷過。
記:大家都稱您為“農民科學家”,對此,您有何感想?
王:實際上我沒有當過農民。我以前是在博白縣糧食部門當了22年的會計。當時,我用業余時間搞水稻育種。由于取得了一些成績,博白農科所一直想要我,但是當時糧食部門只有我懂育種,還懂得會計,所以不愿意放人。1973年,我才到農科所專門從事水稻育種工作。“農民科學家”是媒體給我的榮譽稱謂。
記:當您走上廣西科技最高領獎臺時,首先想到的是什么?
王:50萬獎金!因為可以投入到以后的科研工作中。其實,我們只是做了一點工作,政府的關懷,讓我們更有前進的動力。得到認可,我們整個團隊都很激動。不過,這已經不是我第一次得獎,之前獲得過廣西科技進步一等獎,1991年還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
“是金子,在哪里都會發光”
比農民還辛苦,因為農民只種地,我還得搞科研;想要出成績,還得到基層鍛煉。
網友“80后的mm”:博白農科所科研條件比較差,你們是如何克服這些困難的呢?
王:搞科研工作要“因地制宜”,我們現在資金不足,就不碰基因這方面的研究。不過,機會是給有準備的人的。我記得,我們是和其他地方的農科院同時進行研究的,但是他們的技術人員說,成功的幾率比較低,放棄了;我們堅持下來,成功了!
網友“熊貓黑眼圈”:我也是學農的,現在很多大學畢業生都不愿意去鄉鎮工作。我想請問王老,基層和科研院所相比,有什么優勢?
王:基層艱辛,大專院校條件優越,但是金子在哪都會發光。我個人覺得想要出成績,還得到基層鍛煉。因為光有理論是不行的,還得經過實踐。
記:聽說水稻研究都得早出晚歸,特別是制種的時候,正值高溫天氣,地里最高溫度多少?您現在還到田間地頭工作嗎?有沒有中暑過?
王:地里最高溫度可能達到45℃左右。我現在很少到地里去了,以前經常去,一待就是八個小時以上。我沒有中暑過,但我一個女徒弟昏倒過??我一到田里就不走了,我不走他們就不走。大熱天待在田里觀察,很容易中暑。不過,現在條件好了,以前挑糞、淋水什么都得自己做。我經常打趣說我比農民還辛苦,因為農民只用種地,我還得搞科研。其實,像我們搞農業工作的,不能吃苦是不行的。
“別人在家種花,我在陽臺種稻谷”
老伴常說,王騰金對水稻比親人還親,就連吃飯也要邊吃邊觀察。
記:您退休后還堅持在自家樓頂建試驗田,是什么讓您那么著迷?
王:別人在家種花,我就在陽臺上種稻谷,有時一邊吃飯一邊觀察。我在家搗鼓搗鼓,也出了點成績。我老伴抱怨過,說我對水稻比親人還親。近兩年我培育的品種,已經進入申報審定環節了。
與袁隆平研究相輔相承
袁隆平研究解決了水稻雜交種優勢應用重大課題,王騰金的研究解決了華南感光雜交稻的技術難題。
網友“金掌柜軟件”:您研究的感光稻和感溫稻有什么區別?兩種水稻哪種比較適合廣西種?為什么?
王:我們研究的“博優”系列是感光稻品種,它適合種植在光照條件比較好的地區,在北緯23.5度以南才能種植。如果光照不夠,稻子就不抽穗、不結谷子。前幾年我國就出過一次“種子事件”,一些人把感光稻種子賣到安徽等地,而那里光照又不夠,使農民損失了1000多萬元。真讓人痛心啊!
我們廣西部分地區比較適合種感光稻,廣東、廣西、福建的南部地區,海南省全省都可以種植“博優”。東南亞地區也適合種植。
網友“無聊的人”:說到水稻馬上想起袁隆平了,您的研究和袁隆平有什么不同?
王:我們很欣慰,袁隆平的研究成果解決了水稻雜交種優勢應用重大課題,解決了中國人的吃飯問題。我們的研究解決了華南感光雜交稻的技術難題,為糧食生產做了努力。從1990年開始,我們培育的“博優”水稻,在華南地區得到推廣。從當時的1000萬畝,到現在已經累計種了2億畝了。
記:現在農科所里水稻育種工作,是怎么分工的?
王:目前所里在職的只有3個本科生,一名高級農藝師。我們農科所有一個育種組,大家有的專門研究不育系,有的研究恢復系。我們通常是先試驗,看看培育的種子是否比已經推廣的品種好,然后再參加自治區的篩選。
記:目前華南地區感光型雜交水稻育種工作有沒有新的目標?還存在哪些難題?
李耀球、劉偉:新目標是采用常規的雜交手段,采用太空誘變技術育成更多高產、高抗、優質新品種。目前存在的難題還有:“博A”配組的組合大多數為感光型,其遺傳機理有待研究;米質達國標一級的組合還沒有;高抗組合有待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