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望新聞周刊》

農業基礎仍然薄弱,長期制約因素尚未根本消除、有些還會進一步加重,新的矛盾問題不斷顯現、有些還難以預料,2010年將是復雜困難的一年
在剛剛結束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中央領導指出,2009年面對多年不遇自然災害的重大考驗,以及國內外農產品市場異常波動的不利影響,“三農”工作迎難而上,頑強拼搏,鞏固和發展了農業農村好形勢,為擴大內需、推動經濟回升向好提供了基礎支撐。
在應對仍在持續的金融危機的關鍵時刻,農業農村經濟發展依然面臨許多新的矛盾和問題,特別是,在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加快的影響下,農業農村經濟外部環境復雜,內部制約突出。在連續6年豐收的高起點上保持糧食繼續增產難度加大,實現農業農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挑戰更加嚴峻。因此,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夯實“三農”發展基礎,擴大內需增長空間,對整個國家意義重大。
五大薄弱環節待解
2009年糧食雖然豐收了,但是棉花糖料等工業原料作物產量有所下滑,從一個側面表明當前農業農村發展面臨的形勢依然十分嚴峻,任務更加繁重,形勢不容樂觀。
農業生產效率較低。由于當前農村生產主要是大量家庭分散經營,農業生產效率低下,個體小農經濟抵御市場風險和自然災害的能力明顯不足。隨著目前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家庭分散經營在生產組織形式上受到市場經濟發展的挑戰,個體小農經濟在資源、信息各方面與農產品市場供求及價格波動嚴重不對稱,導致農業生產比較效益出現下降趨勢。在這種形勢下,部分農產品生產下滑、農業生產滑坡、農產品價格過度波動等問題隨時可能發生。農產品進口和農產品國際市場價格波動也會沖擊農業生產。
農產品賣難未得到有效解決。從世界經濟發展史看,隨著農業科技包括良種、化肥、農機和其他農業科技的發展和應用,農業勞動生產率在達到一定水平后,農產品過剩成為農業生產中存在的突出問題,這在包括美國、法國等發達國家的農業發展過程中均出現過,近些年來我國多種農產品賣難問題正是反映了這種經濟規律在起作用。我國農業在90年代解決了吃飯問題后,在新世紀面臨的主要問題是農產品過剩問題,如果解決不好,勢必發生“谷賤傷農”。這一問題將直接影響農民增產不增收,浪費農業資源。因此,發展現代農業除了要確保農產品供應外,要加大對農業資源調控的科學性,重視解決農產品賣難問題。
農村土地利用率低成為農業生產發展中的大問題。目前跨省流動的農民工約1.5億人,大部分是從中西部流出,集中在京津塘、長三角、珠三角地區。特別是中西部產糧大省如安徽、湖南、河南、四川等大批農民工長期舉家外遷,房子、土地長期閑置在農村,導致出現空心村多、空閑地多、撂荒地多的現象,如在安徽部分縣空心村比例超過30%,致使農村土地利用率低。與此同時,城市土地不足以承載城市化過程中城市擴張的需要,有些工廠因土地限制,甚至縮短生產線,限制生產能力。
農民工如何“市民化”。大批進城農民工在有了穩定工作后,往往舉家遷入城市,這些農業人口的大部分希望繼續留在當地打工,不愿意再回家鄉務農。他們對經濟發展、城市服務作出了不可忽視的貢獻,但農民工在勞動報酬、子女就學、公共衛生、住房租購以及社會保障方面與城鎮居民差距大,待遇不公平。社會保障體系建設跟不上大批農民工進城及流動的需要,如由于大部分農民工社保關系無法異地轉續,農民工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比例低至不足20%。在大批農民工成為產業大軍的情況下,農民工社保關系異地轉續層次亟待提高。
農村金融最脆弱。目前農民貸款難問題仍未解決,農村金融仍然是我國金融體系中最為薄弱的環節。農村金融業務和規模與農村經濟發展的實際需求相比,供需不平衡十分明顯。發展現代農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資金支持渠道亟待從主要依靠財政直接補貼的方式向主要依靠農村農業金融貸款和金融服務轉變。
強基礎七策扶農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要求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強化對“三農”的支持,進一步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著力在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中繼續加強農業基礎,在統籌城鄉發展中繼續加快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繼續增進農民福祉。為此,可以從以下七個方面著力改善:
繼續深化農村綜合改革,完善農村經營制度,引導家庭經營向生產集約化方向發展。遵循和發揚合作社“自助、民主、平等、公平、團結”的核心價值觀念,和社員擁有所有權、控制權和收益權的基本原則,實現利益相關者合理的利益劃分。鼓勵農戶采用現代科技和物質裝備,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特別是,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引導家庭經營向生產集約化方向發展,通過多種形式發揮“統”的優勢,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水平,提高農民參與市場的競爭力,增強農民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提高并保證農民收入的穩步增長。應從我國國情、農情出發,根據農民群眾的收入水平、文化程度和認識水平,推廣和普及合作理念。
積極推進農業機械化發展。經過幾十年的努力,2008年我國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提高到45.8%,其中,機耕水平達到63%,小麥生產機械化水平超過81%。2009年全國農機專業合作社總數達到1.3萬個,新增近5000個。農業機械的應用,促進了生產規模化、集約化和產業化,提高了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既減輕了農民的勞動強度,改善了農民生產生活條件,又提高了農產品產量、質量和效益,并使我國農業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
大力推進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科技創新,全面提高綜合生產能力,確保農產品供給。大規模開展農田基本建設,抓好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快建成一批高產穩產基本農田,著力提高耕地的持續增產能力,擴大節水灌溉面積。把農業科技創新的重點放在良種培育上,組織實施好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等重大科技專項。實施全國新增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大規模開展糧棉油高產創建活動,大規模開展園藝產品生產和畜牧水產養殖標準化創建活動,大力推動菜籃子產品集約化、設施化、規模化、標準化生產。確保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
堅持節約用地制度,努力提高農村土地利用率,推進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和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從長遠看,要打破城鄉規劃的二元分割,統一編制城鄉建設規劃,促進城鄉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要建立健全耕地保護補償機制,不能損害農民的土地權益。通過“農民集中居住、工業集中發展、土地適度集中規模經營”,節約集約利用土地,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減少土地資源浪費。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要適應農業組織化和機械化發展,不得搞強迫命令,不得隨意改變土地用途。
加大強農惠農政策力度。國家財政支出、國債資金、土地出讓收入等要向農業農村傾斜,引導信貸資金更多投向農業農村。新增種糧補貼要更多向有利于促進使用先進生產技術和優化品種、提高質量的方向集中,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和農村公共服務能力建設,改進教育培訓、醫療衛生、公共文化服務,強化鄉村正常運轉的財力保障。
千方百計促進農民多渠道就業。加快農民工融入城鎮的步伐。有計劃有步驟地解決農民工在城鎮的就業和生活問題,逐步實現農民工在勞動報酬、子女就學、公共衛生、住房租購以及社會保障方面與城鎮居民享有同等待遇。推進戶籍制度改革,放寬中小城市落戶條件,使在城鎮穩定就業和居住的農民有序轉變為城鎮居民。
大力發展農村金融。要加大培育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對涉農金融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包括農村金融貸款擔保、銀行貸款貼息、農業保險補貼、降低涉農金融機構法定存款準備金比例、減征涉農金融機構營業稅等多重政策措施支持農業金融業務快速發展,滿足廣大農民群眾和我國農業現代化對金融業務的需求。(趙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