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中國經濟時報
編者按:
一粒種子救活一個世界。農業是國家的基礎,種子是農業的基礎,良種是種業的方向。作為農業基礎的種子行業,其從研發、品種審定、制種到良種良法配套推廣,經歷眾多環節。本報記者日前在安徽實地采訪發現,種子行業亂象迭出,令人擔憂:政策方面,四大補貼之一的良種補貼,一方面越來越偏離良種良法宗旨,另一方面,補貼與規模化生產發生沖突,阻礙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提高;品種方面,詬病已久的多、爛、雜不但沒有緩解,反而愈演愈烈;制種方面,2009年的“日全食”,將制種基地的小而散又一覽無余地暴露出來;監管環節,事后監管和快速反應的鑒定機制缺失,直接將種子執法推入兩難境地,因種子問題而引發的糾紛一次次重復卻得不到根本解決。
剛剛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2010年將擴大涉農補貼的規模。作為其中之一的良種補貼到底該怎樣補,種子行業的發展應遵循何種路徑?本報自今日起推出“種子問題系列調查”。
■種子問題調查?政策篇(一)
與種田直補一樣,良種補貼一直被譽為最直接的支農補貼政策,但記者在安徽秋種采訪中發現,在地方政府的不遺余力落實執行之外,制種企業、種子公司和經銷商對補貼方式褒貶不一,而一直被認為是直接受益者的農民,也對其漠然視之。
良種補貼演變為“直補”
“按照國家規定,小麥、水稻、油菜、棉花、玉米這五大糧油作物現在都有良種補貼。”安徽省農委農業局牛運生局長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但這五大作物的良種補法各有不同。
直接補貼又稱“普惠制”,安徽同全國做法一樣,即按照實際種植面積將補貼款直接發放到農戶,按種植面積進行登記、核實和公示,工作重點在村和鄉鎮,各縣農業部門進行審核、匯總后,逐級上報到省;省農委核定補貼面積后,由省財政及時將補貼資金逐級下達至鄉財政所,通過“一卡通”將補貼資金直接發放到農戶。
“這種辦法沒有與農民購買良種直接掛鉤,實質上應該叫種植補貼。”牛運升說。
按照農業部文件規定,良種推廣補貼從農業生產最重要的良種環節入手,除了減少農民購種成本外,更大的目的是推動優勢農產品(000061)的區域布局、標準化生產、產業化開發。對農民購種進行補貼,可以發揮招標降價、良種增產增收、優質優價以及滿足企業訂單生產需要等多項農民增收、企業增效的作用,表現出良好的政策放大效應。其目的是,良種推廣補貼不是只停留在補貼上,更加注重良種推廣和良種良法配套,從而提高農民素質和種田水平,最終達到農民持續增收。
早在在2004年以前,良種補貼均與種子品種掛鉤。但2004年以來,水稻良種直補開啟后,補貼方式逐漸由供種向直補轉變,直至2009年,全國只有部分小麥主產區良種補貼與品種掛鉤,其他作物、其他非主產區全部采用直補,直補越來越成為主導。
由于直補更加重視補貼農戶,良種補貼也越來越偏離良種推廣和良種良法配套的初衷。
“主要是這幾年供種出現的問題較多,比如招標采購供種中出現了不合格種子,對農民造成了很大傷害,加之部分進不了采購目錄的種子公司和經銷商反對,農民本來對哪種方式補貼沒有明顯偏向,為了避免招標操作中一些違規現象和平息各方紛爭,折中的辦法就是直補。”安徽省種子協會秘書長李愛青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
直補:有些農民竟不知有良種補貼
“小麥良種補貼,從來沒聽說過,我們這里什么良種補貼都沒有。”10月24日,安徽省壽縣壽春鎮九龍鄉農民顧廣福接受記者采訪時,對記者提到的良種補貼說法感到非常吃驚。他告訴記者,加上兒子一家外出打工留下的地,他和老伴種了8畝地,一季水稻一季小麥,在他的印象里,從來沒有給過良種補貼。
當記者提起“一卡通”時,他才有所醒悟:“去年農信社‘一卡通’賬戶好像補了500多元,但國家為什么給、給我們做什么用也不知道,凡是有地的農民家家都有,給了錢就是自己家的,反正有了總比沒有好。”
“今年我家用的麥種是去年自己家地里收的,今年夏季收成不錯,就留下一點作麥種。我們這邊種小麥的人家很少買麥種,不是為了省錢,主要是外面賣的種子品種太多,不知道買哪個好,萬一買個假種子回來就完了。”顧廣福說。
在顧廣福家,記者看到了他家的“一卡通”,2008年補貼總額是570.9元,項目名稱只有糧補、綜補和稻補三項,其中稻補58.8元,顧廣福家補貼按四口人共4畝多地補貼的,由于近期他沒去農信社取錢,2009年只打印了糧補和綜補兩項。
國家四大補貼是糧食直接補貼、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農資綜合補貼。農機購置補貼在農民買農機時直接補,顧廣福家“一卡通”上的“稻補”屬于水稻良種補貼,糧補、綜補分別是糧食直接補貼和農資綜合補貼,由于他們鄉早已被列為小麥良種補貼范圍名單之內,原則上說,即使沒有統一供種,也理應在“一卡通”上出現“麥補”一項,但記者并沒有發現這一項。
“我們鄉鎮每年只種小麥和水稻,農技站多年都沒人管了,沒有人告訴我們每年種什么品種,種什么都是自己家隨便定,比如今年吧,我們村就我一家種這種麥子。”顧廣福說。
記者在安徽2009年小麥供種名單中發現,壽縣雖然隸屬淮河以南,但小麥良種補貼在政府招標供種范圍之列。記者在壽春鎮相鄰的板橋鎮采訪中發現,該鎮小麥供種是按招標供種,由農民上報畝數和品種,縣統計后報省農委,最后確定品種,農民只要預交補貼之外的錢,種麥時直接到農技站領種子,壽春鎮也理應按此模式。
為了查清顧廣福他們村為什么既沒有統一供種也沒有“麥補”,記者來到了九龍鄉農技推廣總站,但該站鐵門已經銹跡斑斑,人員也不知去向。鄰近商鋪商販告訴記者,該鄉鎮已經合并到壽春鎮,全鄉農技推廣站已經好幾年沒人管了。
在壽縣種子管理站,站長李軍接受了本報記者采訪。“九龍鄉應該屬于小麥統一供種之列,鄉鎮合并早已經結束了,農技站人員已經到位,至于為什么,我也說不清,要查查才知道。”他向記者出示了一份“2009年壽縣小麥良種補貼面積及供種量”最新統計表,數據顯示,該縣2009年秋季小麥補貼面積是1361520.04畝,而近幾年全縣小麥種植面積基本維持在130萬畝左右。
這意味著,九龍鄉應該在統計補貼之列。至于顧廣福他們鄉為何小麥面積被統計了、種子量也列入了供種總量里,最后沒有供種,農民甚至不知道有良補一事?全縣小麥供種畝數和數量是如何統計的?李軍表示他將進一步核查。
招標供種:在反對聲中孤獨前行
同全國一樣,在安徽,雖然直補的對象從水稻、玉米、油菜、棉花逐漸延伸到非項目區的小麥,直補對象和范圍在擴大,統一供種只在小范圍內,但供種的反對聲并沒有減少。
安徽省政府采購中心數據顯示,安徽2007年開始采取省級政府采購小麥良種,當年采購預算資金2億多元,2008年5億多元,而2009年達到9億元。
統一采購效果如何?安徽糧食已經連續5年增產,以增產較為突出的2008年為例,當年全省全年糧食比上年增加121.9萬噸,增長4.2%,兩大主要作物小麥增產56.6萬噸,稻谷增產26.8萬噸,小麥增產奠定了安徽糧食增產的基礎。
在牛運生看來,政府統一采購良種功不可沒。
“因為小麥是常規品種。收獲的小麥,農民可以自己留種,結果導致種子品質越來越退化,產量越來越低。以前,農民換種率僅在20%?30%。現在,統一供種后,不僅產量有了大幅提升,而且質量也明顯提高了。”牛運升說。
但是,反對的聲音依然很大。
“什么是良種,農民認可的就是良種。以前市縣招標采購,一個縣就那么幾個品種,都是縣農委和種子公司定好的,別人想進入采購目錄,就要拉關系、鋪路子,成本肯定加到農民頭上,招標采購把本來非法的東西合法化了,那些進入目錄的公司,陳種子都能賣掉。現在實行省統一采購,說是讓下面農民報品種,實際上都是地方哪個公司交錢報哪個公司的品種,而且一個縣就那么幾個品種,你的種子想進入到這個區域,還得去拉關系,否則報不到省里。”蕭縣農豐種業的張躍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招投標反而把種子行業的風氣搞壞了,增加了銷售成本,最后還是由國家買單,有好多鄉鎮農民不買補貼品種,種子公司和農技人員聯手騙財政補貼款,企業也不想那么干,但總不能虧損。”他說。
“現在招標供種,公司要考慮基地安排,還要考慮維護和地方的關系,否則大公司的品種同樣進入不了目錄。大公司主要在研發、行業技術方面占優勢,這樣一來,更不利于中國種業集中力量進行研發與發展壯大了。”合肥豐樂種業(000713)一位姓熊的負責人對記者說。
“好政策有時也會變樣,招標供種可能會滋生腐敗,導致部分不合格種子流入市場,把招標由縣市升級到省級統一,實質是一樣的。但是直補也有缺陷,起不到引導作用,另外,直補是按分田到戶的戶口簿補,現在流轉趨勢越來越明顯,不種地的家庭拿了補貼,而真正種地的流轉大戶卻沒有。良種補貼目標是鼓勵引進品質高的品種,現在兩種方式都存在明顯瑕疵。如果補貼方式達不到補貼目標,說明實施中出了問題,就應該從制度設計入手進行改革完善。”安徽省種子協會秘書長李愛青博士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