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華商網-新文化報(吉林)

白城市農科院院長 任長忠
他讓吉林西部沙化、鹽堿化嚴重的土地長出了燕麥,“一糧兩草”、“兩季雙熟”等創新技術研究成果,填補了全球北緯45度地區該研究領域的空白,將我國“一年兩熟線”向北推進了近1000公里。
人物語錄:
作為農民的兒子,我從小就立志要為農民做點兒事,讓我的家鄉富起來。我將用畢生的精力讓鹽堿地長出更好的莊稼、產出更多的糧食,造福于農民。
被譽為“草原袁隆平”的任長忠頭銜很多:國家燕麥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國家農業部948燕麥重大項目首席專家……他獲的獎也不少:全國五一勞動獎章、2009年度中加農業科學合作杰出貢獻獎等等。
但這些都沒有他的日程安排多,連門衛都說:“你快去吧,要是今天見不著,就得去云南采訪他了。”
11月25日上午,在白城市農科院三樓的院長辦公室,任長忠接受了記者的采訪。
課題 為麥子授粉累出頸椎病
今年46歲的任長忠出生于大安市的農村,從小他立志“為讀、為耕”,1984年如愿考入吉林農業大學。1988年,任長忠以優異的成績被分配到白城地區農科所(白城市農科院的前身)工作。“領導非常重視我,工作才3年就讓我主持麥類課題,我把在大學期間所學到的知識全部用上了。”任長忠回憶說,課題費僅5000元,參與人員也僅有他和一位師姐。怕課題費超支,他在育種時很少雇人。春天耕種、夏天除草、秋天收獲,都是他自己干。“最累的是為麥子授粉。6月份是白城最熱的時候,我早上就得去麥地,用鑷子一株一株把麥花拿出來,一干就是一天。后來雖然累出了頸椎病,但我練出一項本領,一次能拿出麥子的3個花藥。”任長忠自豪地說。
汗水沒有白流,他當時選出白春3號到7號5個小麥新品種,這讓他在育種界小有名氣。
學習 在加拿大一年干了四年活
1998年的一天,任長忠看到《人民日報》刊發的一篇文章,介紹加拿大燕麥博士布羅斯想把他的燕麥新品種在中國推廣。通過多種途徑,任長忠與這位燕麥專家取得了聯系,從此開始了燕麥研究工作。
從2000年到2005年,任長忠三赴加拿大,到布羅斯的實驗室去學習育種方法。為了掌握更多的知識,任長忠2005年在加拿大待了一年,這一年里,他在溫室內育了三次種子,在大田里育了一次,相當于干了四年的活。
為了挑出好種子,他一粒一粒地選,敬業精神打動了他的老師,老師不僅把自己的實驗讓給他做,還讓任長忠在回國時帶走了3000多份育種資料。
奔波 每年都去云南育種
為實現一年育三茬的夢想,任長忠在白城每年3月播種,6月收獲;7月種植,10月收獲;然后到云南進行種植,第二年3月再返回白城。為了節省經費,他都是先坐火車到昆明,再坐汽車到縣城,最后步行6個小時到達育種基地。
在云南租來的十幾公頃土地,分布在幾座大山之間,沒有交通工具,任長忠每天翻山越嶺,不知道穿壞了多少雙鞋。一次在路上,他膽囊炎發作,疼得直不起來腰,“沒辦法,也得走呀,我就貓著腰,一步一步挪到住的地方。”
成績 “兩季雙熟”填補全球空白
據任長忠一位多年的同事介紹,燕麥的種植特點就是“種在冰上、收在火上”??播種的時候天氣比較涼,風也大,但夏季授粉的最佳時期是臨近正午,每到這些日子,任長忠在地里一待就是幾個小時。由于長期風吹日曬,他的臉曬得黝黑,同事們開玩笑說:“任院長要是去非洲做臥底,都不用化妝了!”
憑借著這份執著和熱愛,任長忠先后選育出燕麥新品種10個。他開展的“一糧兩草”模式以及“一年兩季雙熟”模式等創新技術研究成果,填補了全球北緯45度地區該研究領域的空白,將我國原本以黃河為界的一年兩熟線向北推進了近1000公里!他研究的“白城燕麥”,是我國第一個得到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的燕麥產品。
夢想 把白城變成燕麥中心
記者采訪的一個多小時里,任長忠接了5個電話,接待了4次來訪。長舒了一口氣后,他說:“后天還得去省里開會,回來之后就要去云南育種了……”據了解,任長忠參加工作后,從沒休過假。
在取得巨大的成就后,任長忠還有三個夢想:一是把白城市變成全國一流的燕麥研究中心,這已快變成現實;另外兩個是把白城市變成全國燕麥良種繁育中心和燕麥產業加工中心。他希望,這三個夢想能為全國農民造福。
本報記者 王國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