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海林
研發與產業割裂的狀態,不僅使得納稅人研發效率低,而且使得產業競爭力不強,長不大,研發力量薄弱。研發一直是中國種業的短板,如何補齊短板,存在幾種業態可能。
一、吉東模式(縣市級模式)
近日,在吉東種業基礎上成立的遼源市農業科學院舉行揭牌儀式,標志著一個縣級種子公司已發展成為擁有128名專業技術人員、獲得多項省市級科研成果的市級農科院,承擔了國家和省市多項科研課題。
在有形之手的推動下,吉東種業似乎補齊了短板,但過多的行政義務訴求會不會壓垮本是草根的種子公司,讓我們拭目以待。畢竟一個企業主動戴上研發的紅帽子不是壞事。
二、湖北模式(省級模式)
同樣是在近日,一則短新聞讓筆者驚訝。湖北省政府已正式委托省農科院管理省種子集團公司,行使國有股東的權力,打造全省最大最強的種業公司。省農科院在生物農藥、瘦肉豬養殖、雜交水稻等方面取得較好成績,08年實現科技產業銷售3億元。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劉友凡出席。
這也是有形之手推動的結果,可以算作強強聯合吧。如果結成正果,湖北省政府、省農科院和省種子集團公司無疑為全國的地方農業科研和產業結合趟出了一條新路。
華中農大與孟山都近日達成戰略合作協議,靚女先嫁,且釣了個美國金龜婿,華農的老大驕傲很自然,只是湖北模式如果加入華農,似乎更完美。
三、中農模式(央級模式)
中農大康和中農良種是兩家央級殿堂的招牌種業。科技成果產業化的旗幟下自然少不了個人創富的身影,讓旗幟退色不少。作為最高級農業人才培養和科研的央級殿堂,教授摸錢之前還是轉換身份的好,方正和紫光都不再拿學校的名頭作招牌。中農模式的短板是資本和運營,而風投的長處則是資本和運營的整合。事業單位已成為風投的新奶酪,所以兩個中農有了創新突破可以不愁短板了。
四、一汽模式
一汽左手挽一汽大眾,右手挎一汽豐田,懷中還抱著一個一汽馬自達,與洋人一起賺足了消費者的銀兩。但一汽不敢怠慢,上汽大眾,廣汽豐田,長安馬自達是三桿鞭子。雖然第一輛卡車源于一汽,第1000萬輛汽車也出自一汽,但今日的重汽老大是山東的中國重汽,單一汽車銷量冠軍是大變圍城的民營企業比亞迪制造的F3。還好,一汽的奔騰在M6的平臺上已開發的有模有樣,只缺國人的熱愛。
中化有一汽的實力。中國化工已整合了大量的農化資產,會否加入種業資產整合?
前景展望:
正如中國汽車業,有一汽、上汽和東風這樣的央企,也有中國重汽和奇瑞這樣的地方大佬,還有比亞迪和吉利這樣的民營創新高手,各取所需,各自發展。
美國種業已從賣品種競爭轉入賣基因(性狀)的競爭,美國農民的種子價格從本世紀初的每袋100多美元漲到今天的近300美元,更多是因為品種中陸續植入了新的基因。
中國農民的種植方式、種植結構、種植單位、種植收入等與美國農民截然不同,中國種業業態自然與美國模式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