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鏡人物:
  煙臺市農科院副院長姜鴻明
人物檔案:
  姜鴻明,1961年出生,畢業于山東農業大學,專攻小麥育種,所育的小麥優質品種“煙農19”,該品種2006年播種面積躍居全國第一,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08年,姜鴻明被評為山東省十大責任公民,2009年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1961年,姜鴻明出生在萊西姜山鎮的一個村子,姜家的麥地在家門口不遠處,每天放學他都會到地里忙活。姜鴻明說,那時小麥產量低,三行麥子割出十米八米才割一小捆,而現在割出一米多就有一大捆。姜鴻明家里有9個兄弟姐妹,孩子多糧食總是不夠吃。“我從記事起,每頓飯都是吃煮地瓜,而且吃不飽,白面饅頭一年也吃不了幾次。”姜鴻明這樣說道。那時候,姜鴻明就老想啥時候家里的麥子能摞老高,姊妹們就都能吃上饅頭了。
1979年,姜鴻明高中畢業填報大學志愿,在“學醫”“學工”“從教”的大潮中,他卻報上了農學院。姜鴻明說,有這個想法很久了,高一時他就寫過一篇文章,將來要培養出水桶那么粗的高產玉米。“現在看來這是不科學的,因為玉米不是長得越粗產量越高。”姜鴻明笑道。
青年
1990年,在山東農業大學上研究生的姜鴻明決定開始優質品種“煙農19”的研究。在自家院子里,他開辟出了第一塊“試驗田”,從此開始了廢寢忘食的研究。
“他那時在單位研究麥子,回家還是麥子,連孩子想跟他說句話,他都沒有空。有一次,孩子太想他了,又不敢打擾他,還沒認字的女兒就拿一張報紙坐在他身邊,一會兒看他一會兒看報紙,女兒坐了很久,可那個當爸爸的就沒理孩子,他就知道寶貝他那些麥子。”說起姜鴻明對麥子的癡迷,妻子很是無奈。
經過幾年廢寢忘食的研究,“煙農19”在品質和產量上都達到了要求,但還要經受全國各個生態區的考驗,為此,姜鴻明跑遍了大江南北。2006 年,“煙農19”的播種面積達到2412萬畝,躍居全國第一。
壯年
姜鴻明告訴記者,研究小麥育種這些年來,最讓他滿足的不是一個個逐步擴大的數字和一次次榮譽,而是來自田間地頭的笑容,而這其中還有他母親的微笑。
2005年,姜鴻明回到老家萊西,扶著年屆七旬的老母親來到自家的麥地里,面對著幾畝金燦燦的麥田,他對著母親說:“這都是我研究的麥子”。母親臉上的笑容綻開了,笑道:“你的麥子種了這么多啊”。姜鴻明說,當時他內心的幸福無法用言語表達。
為了研究“煙農19”,姜鴻明付出了12年的時間。“研究種子就要守得住,一批種子育出來往往需要十多年的時間,甚至十幾年的時間還會白費”。13日,坐在煙臺農科院田間地頭,48歲的姜鴻明默默地說。在他人生的這48年里,有26年都在研究育種,他把人生最美好的年華獻給了小麥研究。
一輩子
現今,姜鴻明生活在煙臺市福山區農科院的一棟樓里,離家300米遠,就是他日夜惦念的試驗田。姜鴻明很愛笑,也很容易相處,在試驗田下種的時候,小麥所的同事經常會跟他開玩笑,小麥種到一半,就有同事遠遠地隔著幾行田喊他“姜院長,該歇歇吃蘋果了吧”,田地里充滿著笑聲。
在育種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姜鴻明并不滿足,他說,下一步他要把研究的方向定在擴大小麥的種植區域上,讓更多糧食產量上不去的地方種上優質高產的小麥。
“我這一生都得種在這片麥地里了”。12日下午,記者采訪結束時,48歲的姜鴻明揮手跟記者告別。在他身后,是那塊與他朝夕相處的小麥試驗田,那里有他一生的夢,還有他對父老鄉親的一片深情。文/片 本報記者 孔雨童 任昌浩(齊魯晚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