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和共和國同齡,20棵稻苗白手起家,培育出良種水稻,成了農民“女狀元”。昨天,作為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報中央批準邀請參加國慶觀禮的兩個河南代表之一,60歲的王桂鳳簡單收拾行李,準備趕赴京城。“大概是9月23日吧,全國婦聯打電話說,我被批準參加國慶觀禮了,簡直就像在做夢。”
9月28日,正在忙活著收拾行李的王桂鳳,高興地對記者說。“我隨身帶了兩株自己培育的水稻標本,如果有機會,我想將它們贈送給國家領導人。”王桂鳳說,9月28日,她乘坐晚上10:00的火車趕往北京。
王桂鳳所在的新鄉縣地處黃河故道,上世紀八十年代,時任新鄉縣楊任旺村婦代會主任的王桂鳳,常聽農民抱怨:“咱村的水稻畝產能超過一千斤就好了。”
為了學懂弄通,她騎自行車到70里外的新鄉市農科所去請教專家,專家白天沒時間,她就晚上登門拜訪。1993年,在農科所專家的支持下,她在兩畝荒廢的蘋果園里建立了水稻育種田。
用新鄉市農科所送的20棵水稻單株,經過幾個月的精心管理,王桂鳳的付出有了回報,最高畝產796公斤,比當時的當家品種增產一倍,全村500畝水稻平均單產由原來的350公斤,一下子提高到615公斤,個別地塊達到800公斤。
1993年,王桂鳳培養的水稻種子在全村推廣,很多人要求提供種子,河南豐源種子有限公司(原新鄉豐源稻業有限公司)應運而生。
培育水稻種子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對于只有小學文化程度的王桂鳳來說的確很難。
為了掌握水稻的生長規律,她整天泡在田里,給每一株水稻建立完整的檔案。1998年,她參加培育與推廣的豫粳6號順利通過國家級審定,成為“九五”期間國家重點推廣品種。
到2006年7月,她先后選育出5個水稻新品種,而幾年下來,王桂鳳和她的公司,已幫助萬名農民掌握了水稻栽培實用技術,走上了致富路。(東方今報 記者 王亞南 實習生 劉月 通訊員 米格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