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超級雜交稻增產提質,分子生物學技術來幫忙。9月2日在長沙啟動的省科技重大專項“超級雜交稻分子育種研究”,以耶魯大學教授、北京大學長江學者講座教授鄧興旺為首席專家的科研團隊將展開3年攻關,研創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超級稻有利基因、超級稻轉基因等新種質和雜種優勢利用新技術,為搶占超級雜交稻分子育種的制高點提供技術保證。
副省長韓永文和項目總顧問袁隆平院士、北京大學原校長許智宏院士等出席啟動式,為研究人員鼓勁。
與高投入、低產出、很大程度上依賴經驗和運氣的傳統育種相比,作物分子設計是近幾年在國際上提出和開展的一項研究,是以控制所有重要農藝性狀基因的變化為目標的育種概念,由此可以盡快獲得由最有利的基因組合形成的優異品種,是進行作物新品種培育與創新的最佳途徑和方法。
此次啟動的該重大專項分為四個課題,將定位和克隆耐高溫和耐旱等超級雜交稻重要有利基因,創制超級雜交稻轉基因新種質,開展超級雜交稻分子標記輔助育種研究,進行智能不育分子設計技術的研究并創制智能不育系。
鄧興旺教授表示,育種中兼具穩定性和方便性的智能不育系已在望城縣雷鋒鎮的農田里成功進行了小面積實驗,力爭3年內實現產業化。(湖南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