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農業大市如何做表率?近年來,安徽省阜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種業發展和種業安全工作,不斷加大力度推動現代種業發展,大力推進種質資源保護利用、生物育種創新、良繁基地建設、龍頭企業培育等工作,把當家品種牢牢攥在自己手上,為打造區域性種業強市奮進。
  糧食種為先,時刻繃緊弦
  “早期什么種子都弄,從2002年起開始接觸小麥育種科研工作。起初只有10畝地,兩個人常年搞育種。”在阜陽市潁泉區的新世紀種業小麥繁育基地,安徽新世紀種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農科院院長徐四有介紹。已經輪茬的小麥試驗田已擴張到800畝,其中260畝是核心基地。經過20多年努力,已搜集黃淮海地區、旱地、南方等小麥種質資源1136份。2015年,該公司的第一個小麥品種通過審定;2016年又有兩個品種通過審定。目前,已經通過審定的小麥品種有16個,國審、省審各占一半。
  回想起當時堅定走自主研發的道路,這其中也有外界推動因素。徐四有回憶,新世紀種業2012年花了300多萬元從外省買斷一個小麥新品種準備推廣,誰知道當年種植期雨水偏多,遇到嚴重的穗發芽現象,這個麥種最后全軍覆沒。痛定思痛后,該公司認為安徽雖然是小麥主產區,但在市場上一直沒有強競爭力的小麥品種,用河南或山東的小麥種子居多。這些外省品種固然不錯,但安徽有自身復雜的氣候特點,培育研發適應本地綜合抗性好的小麥品種顯得愈發重要,這是促使新世紀種業在夾縫中生存的源動力。
  育種需要情懷,更需要投入。新世紀種業的42個品種每年僅參試費就需要67萬元,加上人員工資、試驗檢測等其他費用,每年該公司投在育種上面的經費就達到將近400萬元。2019年,新世紀種業成立了種業研究院,2023年成立小麥抗赤霉病研究院。多年的付出終于有了回報。今年,該公司自主研發的多個小麥品種供不應求,年銷售量達到7000多萬斤。“未來希望銷售額盡快突破1億元的體量,同時還在擴大基地、探索種糧一體化試驗。”徐四有表示。
  “種子安全,糧食才能安全。”阜陽市農業農村局種業管理科負責人羅曉茜介紹,小麥是阜陽糧食的大頭,每年在地小麥面積770萬畝,目前現有的種業公司繁育的小麥種子達到11萬噸,正好可以滿足本地區使用。今年小麥種子相對緊俏,有了這些本地種業的保障,“百萬糧倉”的責任才能扛牢。
  種業有特色,紛紛呈亮點
  橄欖蟶蚌是我國特有物種,廣泛分布在淮河水域,經濟價值高,被稱為“淮河鮑魚”。這種珍稀的美食以前只有野生,產量極低。2018年,阜南縣聯合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安徽省農業科學院水產研究所等科研單位開展科技攻關,率先突破橄欖蟶蚌全人工繁育和成蚌養殖技術,成為沿淮地區唯一一家具備橄欖蟶蚌育繁推一體化能力的科研示范基地。走進阜南縣京淮特種水產有限公司內,數字化水產苗種繁育車間在緊鑼密鼓的建設中。“去年,橄欖蟶蚌入選全國十大特色水產種質資源。”負責人李艷萍說,作為苗種培育實驗基地,該公司系統開展淮河橄欖蟶蚌基礎生物學研究、人工繁殖、苗種培育、成蚌養殖及關鍵技術集成與示范推廣等工作。
  去年11月,皖臨白山羊新品種經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委員會會議審定通過,成為安徽省首個、全國第4個肉用山羊新品種。“如果沒有政府的重視與投入,這個新品種是不可能育成的。”臨泉縣畜牧中心主任張勇表示,最初是外地的一家企業想與科研院所共同研發這個新品種,但投入了幾年后發現好似“無底洞”,不得已半途而廢。臨泉縣委、縣政府接下這個挑戰,在財政緊張的情況下拿出數千萬元支持科研,開發本地白山羊品種,與安徽農業大學共建皖西北綜合試驗站,成立畜牧產業聯盟,遴選確定了安徽恒豐牧業有限公司等6家養殖場作為皖臨白山羊核心育種場和擴繁場,先后組織省內外專家教授來臨指導育種工作100余批次,幫助解決問題,帶動全縣300多家規模養羊場(戶)積極參與,成功創建安徽省級種羊場、安徽白山羊省級保種場、安徽農業大學科教實踐基地,經過多年發展,皖臨白山羊核心種群數量突破1萬只。
  潁東區有一家公司立志要做中國鮮食番茄的頭號企業。專攻鮮食番茄的安徽瓦大現代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依托自身產業和人才優勢,與國內外頂級番茄育種科研團隊聯合,建立中國瓦大番茄種質資源庫。種質資源庫重點圍繞國內外及地方番茄種質資源收集、鑒定、評價和保存,番茄種質創新和優異基因資源挖掘,稀特、優異番茄品種開發利用等開展課題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截至今年6月,瓦大番茄種質資源庫收集保存番茄種質資源3826份,其中285份活體種子保存在占地50畝的種質資源圃里,成為育種科研團隊開展創新創制的豐厚土壤。目前,瓦大已成功培育鮮食高品質番茄品種4個、櫻桃番茄品種1個。企業旗下標準化蔬菜種植基地的番茄,自主(或聯合)研發品種覆蓋率達80%以上。包括“瓦大1號”“瓦大小6”在內的新品種一上市便受到消費者青睞。
  紅托竹蓀是寄生在枯竹根部的一種隱花菌類,被列為世界名貴食用菌之一。口味鮮美、營養豐富,為這一珍貴品種帶來了廣闊市場;但生產條件苛刻、工業化難度大,又讓其存在較大供應缺口。在太和縣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的工廠化車間里,紅托竹蓀實現了人工馴化、規模化四季栽培,包攬了全國40%的市場。安徽百麓現代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集食藥用菌生產、種植、技術培訓、產品銷售于一體的現代化農業企業,先后與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安徽省農科院、南京農業大學等多家科研院校合作,自主研發生產了蛹蟲草、竹蓀、羊肚菌等10余個高檔食用菌品種。當地正在醞釀包括食用菌種質資源保存展示中心、菌株選育庫、菌種培育實驗室等在內的食用菌種子庫。
  頂層有設計,發展看決心
  農業大市更要力爭做種業大市。正是基于這種認知,阜陽市一直高位推動力量投入種業工作。該市通過《加快推進種業振興 打造種業強市行動方案》,謀劃“十四五”期間乃至2030年的種質資源保護利用、種業自主創新、良種繁育推廣、種業管理服務種業發展等現代種業發展體系,按照“一年開好頭、三年打基礎、五年見成效、十年實現重大突破”的總體安排,提出階段性目標任務,力爭到2030年,把阜陽打造成為區域性種業強市。建立了以市政府分管負責同志為組長,各有關市直單位為成員的阜陽市現代種業發展聯席會議工作制度,并成立了市現代種業發展聯席會議工作專班。同時,市農業農村局抽調工作成員成立了阜陽市現代種業發展工作專班,各縣市區農業農村局成立了現代種業工作專班。
  種質資源保護利用與推廣加強。阜陽市自2019年以來,扎實開展農作物、畜禽、水產和農業微生物種質資源普查,基本完成田間調查和數據錄入任務。加強農作物種質資源收集保存,共收集保存種質資源(育種材料)4000余份。培育了皖北黑豬、安徽白山羊等省級畜禽遺傳資源保種場4家。現有市級以上水產種苗場7家,其中省級“四大家魚”種苗場1家、市級特色水產種苗場6家,年產水產種苗46億尾。
  生物育種創新能力提升。建立了以阜陽市農科院為主的公益性育種和企業研究所等商業性育種相結合的育種科研體系,承擔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黃淮大豆雜種優勢利用技術與強優勢雜交種創制”、安徽省財政廳“小麥航天育種”項目和“大豆太空品種選育與應用”項目,開展了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品種鑒定、智慧生產與專用小麥產業化、航天育種和農機農藝相結合方面的研究與應用,育種技術和創新能力得到較大程度提升。
  種業基地建設水平提高。持續加大良種繁育基地基礎建設投入,大部分良種基地配套建設了高標準農田,2023年阜陽市落實小麥良繁基地34萬余畝,是2022年良種繁育基地面積的148%,商品種子產量1億公斤左右。全市現有持證種子生產經營企業23家,建立了覆蓋城鄉的種子銷售網絡,保障了農業生產用種需求,主要農作物良種率穩定在95%以上。圍繞小麥等主要農作物生產,建設了農作物新品種展示示范體系,全市現有國家級農作物品種展示評價示范基地1個、省級新品種展示示范基地1個、市級1個、縣級基地14個,新品種展示示范面積累計達2000畝,有效促進了新品種的快速推廣應用和品種結構調整。全市省級、市級發證的種畜禽場共35家,其中生豬20家、禽8家、羊5家、奶牛1家、兔子1家。將開展市級種業產業園創建工作任務明確在種業強市行動方案中,按照“政府主導、企業主體、突出特色、延伸鏈條、集群發展”思路,支持有條件的縣市區創建市級現代種業產業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