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家小麥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黨委書記劉錄祥眼中,我國農作物種業發展取得長足進步,但育種體系尚不完善,滿足產業發展現實需求的重大突破新品種不多。解決種業“卡脖子”風險,應注重產學研結合,防止科技與經濟“兩張皮”,切實保障種業政策和行動計劃落到實處。

國家小麥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黨委書記劉錄祥。 受訪者供圖
育種科技助力糧食安全
新京報:我國農作物育種的難題、短板、優勢分別體現在哪些方面?
劉錄祥:蔬菜、糖類、菌類等種質需要破難題。一些高端蔬菜如西蘭花等基本需要引進國外種子,糖料的自給率低需大量進口,白色金針菇等工廠化生產的菌菇也基本使用的是國外菌種。
大豆、玉米、油料、馬鈴薯等種質需補短板。我國大豆種源自給率為100%,玉米達到90%以上,但在單產能力方面,我國大豆、玉米只有國外發達國家的60%左右,需要進一步加強。2020年,中國大豆單產是每畝132公斤,美國為每畝225公斤。
處在強優勢地位是小麥、水稻。2021年,中國小麥總產量為13694萬噸,位列全球第一;單位面積產量為5810.6公斤/公頃,較全球平均水平高出2320.6公斤/公頃,在全球范圍內具有明顯領先優勢。
整體來說,十三五以來,在國家育種聯合攻關及七大農作物育種重點專項等政策和計劃推動下,不管是口糧作物水稻、小麥,還是蔬菜方面的育種技術,我國種業都有顯著進步,一些蔬菜品種如花椰菜等已經可以和國外相媲美。過去幾十年來,我們的糧食產能之所以能夠呈現階梯式增長,得益于育種科技的不斷發展和國家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的全方位支撐。
新京報:在種業“卡脖子”問題上,我國為什么長久以來難以突破?
劉錄祥:溫飽是過去幾十年里需解決的首要問題,所以我國會大量引進國外種子或糧食來滿足人們的消費需求。這一時期,國內對育種技術的基礎研究較少。隨著國內經濟提升,溫飽問題解決后,下一步的著力點放在了“吃好”及糧食安全方面,這就涉及育種科技。隨著國家進一步戰略部署和產業健康發展,種業“卡脖子”問題終將會解決。
新京報:我國農作物育種體系還存在哪些問題?
劉錄祥:我國育種體系在過去20多年里取得了長足進步,產生了綠色超級稻、節水抗旱小麥等一系列重大標志性成果,但在主要農作物上仍然存在較大程度的模仿育種,同質化品種較大。國外優勢種業企業的農作物品種測試一般在上百個種植點進行,而國內企業開展聯合育種時間不長,品種測試的規模和品種研究的持續性還有欠缺。培育一個新品種至少需要6-8年的時間,這就需要穩定的機制、穩定的團隊、穩定的經費支持,還要科研院所和企業長期堅持聯合育種。對于種業下游青年人才成長中依然存在的唯論文、唯學歷的評價體系,將嚴重制約我國現代育種體系的構建。
防止科技與經濟“兩張皮”
新京報:對于我國未來種業發展有哪些建議?
劉錄祥:首先,應深度探索將產學研有效結合的機制。研究院所、大學有種業資源和人才,具有種業公益性基礎支撐作用。種業企業在種業技術創新和產品市場開發方面有優勢,具有市場主體作用。要充分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新型機制,整合利用好各自的優勢和積極性。其次,要切實保障出臺的政策和行動計劃真正落實。我們的種業振興方案頂層設計已經定格,技術路線、分步走方案都非常明確,重點是要求各級政府部門和機構緊抓落實。第三,建議重視海外糧食安全生產體系建設。國內的種業研究成果要“走出去”,幫助更多發展中國家建立和完善本國的育種科技自主發展體系,以此推動世界范圍的糧食安全。
新京報:科技在種業振興中扮演什么角色?
劉錄祥:種業振興根本靠科技,提升育種科技的關鍵是人才,尤其是引進和培養具有國際經驗和視野的專業化種業人才。













